在这个快节奏、多元化的时代,人们对美食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。梅尧臣的《舌尖上的中国》通过深入探讨中国不同地区的美食文化,让观众领略到了丰富多彩的中华美食文化。每一种食材的选用、每一道菜肴的制作过程,都蕴含着对食材的尊重与珍惜。随着人们对美食的热爱与追求不断升级,梅尧臣的《舌尖上的中国》也成为了一部备受推崇的美食纪录片,让人们再次感受到饮食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。

文 / 初酿
梅尧臣,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,宋诗的开山祖师。他不仅诗文“二百年无此作矣”,而且在饮食方面也尤为精通。他好饮酒,爱饮茶,瓜果菜蔬,肉鱼虾蟹等等都在他舌尖上的回转,亦在他诗词中的飘香。
梅尧臣,虽然一生落魄,没做过什么大官,不曾大富大贵,但饮酒品茶却是终生不辍。他爱饮酒,可以说是达到嗜酒的程度,几乎一生都在与酒为伴。对于他来说,酒在四季皆有不同的功效。
春饮景可乐,夏饮暑可避。
秋饮心忘愁,冬饮暖胜被。
醉歌人不怪,醉言人不忌。
在酒功实多,止酒酒何罪。
——《汝州王制待以长篇劝予复饮酒因谢之》
夏可避暑,冬胜暖被,春饮愉心,秋饮忘忧。如此美好的醇美甘酿怎能不让他日日难忘,酒的功用这么多,何必止酒。更何况,“薄酒继以斟,不觉寒日没。”“我斟相乐酒,君咏寄来诗。”酒让他们的诗词唱和更增添了一抹情趣,酒让他们忘却寒日漫长。氤氲酒香中他们文思才涌,华章频出。
自古文人爱酒,也多爱茶。茶向来都与雅相提并论,文人雅士,自然少不了茶香浸润。梅尧臣在很多诗中都提到了茶:
都蓝携具向都堂,碾破云团北焙香。
汤嫩水轻花不散,口甘神爽味偏长。
——《尝茶和公仪》
茶汤颜色鲜嫩,细腻的泡沫经久不散,入口甘香绵长。读其词,仿若已经满口留香了,回味无穷,隽永悠长。
他不仅爱喝茶,也爱亲自烹煮:
杳蔼随龙节,萦纡历宝山。
琉璃开净界,薜荔启禅关。
煮茗石泉上,清吟云壑间。
峰端生片雨,稍促画轮还。
——《缑山子晋祠以下陪太尉钱相公游嵩山》
自煮至揉焙,入碾只俄顷。
汤嫩乳花浮,香新舌甘永。
——《得雷太简自制蒙顶茶》
他生动的描绘出煮茶的全程,亲自焚炉煮茶,将清冽的泉水注入茶中,只须臾间,乳花浮动,甘香四溢。
宋代是一个饮茶盛行的时代,品茶之雅好举国皆推崇,并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茶文化。王安石曾说:“茶之为用,等于米盐,不可一日无。”东京城内也星罗棋布地坐落着大大小小各色茶馆。而且宋代流行点茶,即先将茶饼碾成细细粉末,用沸水冲点,并用茶筅快速击打,使得茶与水充分交融,浮出细细的白色茶末,也就是诗中的乳花。
梅尧臣嗜酒爱茶,也尤喜新鲜果蔬,而且经常将它们融入自己的诗词中,使得他的诗词自带一种脉脉鲜果清香。
魏公番禺归,逢子芜江口。
赠以越王头,还同月支首。
割鲜为饮器,津浆若美酒。
我独愧先生,馔致崇师友。
应知愈饥渴,况是怀思久。
——《李献甫於南海魏侍郎得椰子见遗》
新鲜的椰浆,在他眼中可比津浆美酒,吸入口中,沁人心腑。
甘如津浆的椰子让他垂涎,而那涩涩的青橄榄,在他的口中却也有着无法比拟的美味。
南国青青果,涉冬知始摘。
虽咀涩难任,竟当甘莫敌。
来从万里外,或以苦口掷。
所投同木瓜,欲报无琼浆。
——《玉汝遗橄榄》
青橄榄入口苦涩难咀,但细细品味后则别有一番风味,这是平常鲜果难得的味道。也正因为这份特别,让梅尧臣对它喜爱有加。
对于鲜果,梅尧臣不仅喜食,更是对其各自的果期和味道也有着精准的评价。他作诗云:
五月枇杷实,青青味尚酸。
猕猴定撩乱,欲待热应难。
——《隐静遗枇杷》
梅叶未藏禽,梅子青可摘。
江南小家女,手弄门前剧。
齿软莫胜酸,弃之曾不惜。
宁顾马上郎,春风满行陌。
——《青梅》
五月的枇杷刚刚结了果实,但味道特别酸;青梅叶底尚未藏着鸟儿的时候,正是梅子刚刚成熟的季节,那时的梅子也是特别的酸,酸得让江南小女子的牙齿都软了。不知道梅尧臣对于这份酸爽是不是很享受,但他却很喜欢描绘这种酸,读来让人口舍生津,涎水欲流,仿佛牙齿也被酸到了。
果要鲜,菜蔬更要鲜。梅尧臣认为只有新鲜的果蔬,才能让人品出其真正的美味。菜蔬中他最爱食笋,新鲜的竹笋。
竹笋也是北宋人餐桌上常见的一种食材,品种繁多,且甘且脆,深受时人喜爱。在烹饪时,他们主张煮食,尽可能保持笋的原汁原味,这也是宋人,尤其是宋代文人追逐和标榜儒雅生活的一种体现,就如纪录片《舌尖上的中国》中所说:“最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。”
牡丹开尽桃花红,班笋迸林犀角丰。
两株远寄川上鸿,韩郎辍口赠楚翁。
便令剥锦煮荆玉,甘脆不道箪瓢空。
小谢旧城昭亭下,侵天筀竹溪西东。
螗螂生后出牙茁,罗列满地争强雄。
是时楚翁所食寡,朝饭暮饭唯其充。
今来得此谓过分,一贵一贱物苟同。
——《韩持国再遗洛中斑竹笋》
刘累死,龙不驯。世间士,不识真。
有真物,实去人。或在山,亦隐鳞。
或多孙,出水滨。
奋雷轰轰万里春,厚土坼裂穷蛰振。
牙甲戢戢不可数,刬掘谁怕天公嗔。
煮之桉酒美如玉,甘脆入齿馋流津。
荆吴易得梁宋少,二年不食思无因。
岂意今朝忽有遗,不忍独飨呼吾邻。
——《文惠师赠新笋》
每当牡丹开罢,桃红尽染的时候,班笋开始成熟。友人送来新笋,这是梅尧臣心心念念之物,且两年了未得其食,于是忙忙将之烹煮。新煮的笋如美玉般晶莹剔透,入口则甘脆清爽,让他口齿生津。如此美味,怎能自己独享呢?赶紧呼来左邻右舍一起分享这份美味。
除却蔬果酒茶,梅尧臣还独爱鱼鲜。
已见杨花扑扑飞,鮆鱼江上正鲜肥。
早知甘美胜羊酪,错把莼羹定是非。
——《邵考功遗鮆鱼及鮆酱》)
杨花开始纷飞,正是长江中鮆鱼最鲜肥的时候。鮆鱼又称“刀鱼”,因其成熟期较早,被称为“长江三鲜”中的第一鲜。扬州人中曾流行一句谚语,“宁去累死宅,不弃鮆鱼额”,宁可丢去老宅,也不想放弃鮆鱼头,可见鮆鱼的味道如何鲜美。
这种名扬天下的美味是梅尧臣的最爱,但那些被人忽视的小鱼虾也常常为他所青睐。如在水产界地位低下的泥䲡,在他的笔下也另具一番风味。
泥䲡鱼之下,曾不享佳宾。
又嫌太健滑,治洗烦庖人。
煎炙亦苦腥,未尝辄向唇。
江侯昔南官,家膳无此珍。
昨日邀我餐,下筹胜紫鳞。
乃知至贱品,唯在调甘辛。
——《江邻几馔䲡》
泥䲡鱼滑且腥,既不好吃又不好做,所以经常被人嫌弃,但其实,如果能经过一番精心调味的话,也可以做出比鮆鱼更甘鲜的味道,他则有幸尝到了此等美味。
此外,鱼脍是宋人常吃的一种食物。鱼脍,即生鱼片,是宋时寒食节的一种特定节日食品。梅尧臣曾在诗中详细描绘了妻子做鱼脍的过程。
汴河西引黄河枝,黄流未冻鲤鱼肥。
随钩出水卖都市,不惜百金持与归。
我家少妇磨宝刀,破鳞奋髻如欲飞。
萧萧云叶落盘面,粟粟霜卜为缕衣。
楚橙作虀香出屋,宾朋竞至排入扉。
呼儿便索沃腥酒,倒肠饫腹无相讥。
逡巡缾竭上马去,意气不说西山薇。
——《设脍示坐客》
妻子为做鱼脍,先把刀磨得十分锋利,然后破鳞削片,鱼片纷飞,如云叶般轻薄。鱼脍做好后,沾上楚橙做成的蘸料,立刻香气四溢。于是宾朋竞相入座,把酒享食。
梅尧臣为那些看似平常的食材,注入了自己的情感,让它们有了深刻的文化意义,增加了它们的审美情趣。静物瞬间变得生动起来,也让宋代的饮食文化生动了起来。同时,他的饮食诗,也为后世了解宋朝士大夫的饮食风尚提供了第一手资料,真正一个宋代舌尖上的诗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