卢照邻以诗歌形式描绘了禹州之行和颍水之死的故事,这是一段令人动容的传奇。在这个故事中,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英雄禹州之行的壮丽与风采,以及颍水之死的悲壮与绝望。这个故事充满了激情与情感,让人感叹古代英雄的伟大与悲剧。愿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,继续前行。

【“药王孙思邈在禹州”系列之1】
大诗人卢照邻为何来禹州?又为何自投颍水而死?‖老家许昌
文‖铁绍文 王国斌 许敬生
图‖王国斌
禹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,史称夏邑、颍川、阳翟、钧州。悠久的历史地位和优越的地理环境,孕育了璀璨的历史文化,因第一个奴隶制王朝——夏朝在这里诞生,享有“华夏第一都”之誉,并以黄帝文化,大禹文化,中医药文化,钧瓷文化和画圣文化而闻名遐迩、驰名中外。
古往今来,历代先贤圣医在此行医采药,取得了中医药理论的伟大成就,名商大贾在此坐堂开庄,汇集天下药材,故得“天下药都”之称。在历史的长河中,演绎着中华民族辉煌的文明史和中医药文化发展史,使禹州与中医药有着割舍不断的渊源,自古就有“医到禹州方为妙,药过禹州倍生香”的神奇传说。
“药不到禹州不香,医不拜药王不灵”。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就口口相传的俗语,透视了中华大地中医药界对禹州药市的认可和对药王孙思邈的崇敬。禹州药都因药王而兴,药王孙思邈在禹州这块适宜的沃土上绽放了医药之花。
下图:药王孙思邈研究院。
禹州是药王孙思邈的生活故乡
孙思邈在禹州的历史遗迹和医药典故很多,如在城北八里岗“一针救二命”,在城东街对张先生实施“葱管导尿术”,在城西关桥头“察药”以及在禹州流传的悬壶济世、救蛇遇仙、猴救药王、禹密二花、敬德站班、药理世理等等的来历……还有“花蕊”、“杏林”、“掌柜”、“抓药”“虎撑”等,而这许许多多历史传说的背后,都有一个个世代流传的惟妙惟肖美丽动听的民间故事。
这些传说和遗迹由于历史悠久不易考究,然而正像郭沫若所说:“传说也能反映出历史的影子”。从孙思邈到禹州“一针二命”时来运转,到发现阿是穴、绘制彩色三人明堂图,确定针灸并用、针灸药联用治疗方则;从为生灵治病到不用有生命之药的善良慈悲之举;从大医精诚到千金方成,那些栩栩如生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,才使禹州人民不忘孙思邈,弘扬药王美德发展中草药事业,使中草药从零散买卖发展到大宗交易,从单品自采自用到多样汇集成市,从地摊经营扩大到店、堂、行、庄。
卢照邻与孙思邈
孙思邈在《旧唐书》方伎中的记载和《新唐书》隐士中的记载都不多,其内容大都与卢照邻《病梨树赋》序中所述相差不多。因此,考察卢照邻佐证孙思邈,是寻找孙思邈历史资料的重要依据。
《旧唐书·卢照邻传》载:
卢照邻,字升之,幽州范阳人也,年十余岁,就曹宪、王义方授苍、雅及经史,博学善属文。初授邓王府典签,王甚爱之,曾谓群官曰:“此即寡人相如也。”后拜新都尉,因染风疾(麻风病)去官,处太白山中(大约咸亨三年,即672年),以服饵(服丹)为事。后疾转笃,徙居阳翟之具茨山(为永隆二年,即681年),著《释疾文》、《五悲》等诵,颇有骚人之风,甚为文士所重。照邻既沉痼挛废,不堪其苦,常与亲属执别,随自投颍水而死,时年四十,文集二十卷。
此段叙述了卢照邻染麻风病,辞官迁居阳翟之具茨山(禹州市北十五公里的具茨山),后四肢痉挛,不能忍受其痛苦,投颍水而死。
卢照邻病重为何到禹州?据《旧唐书·孙思邈传》载:
上元元年(公元674年),孙思邈辞疾请归,特赐良马,及鄱阳公主邑司以居焉。当时名士,如宋之问、孟诜、卢照邻等,皆执师弟之礼以事焉。思邈尝从幸九成宫,照邻留在其宅。前庭有梨树,照邻为之赋,其赋曰:癸酉(公元673年)之岁,余卧疾长安广德坊之官舍。户老云:“是鄱阳公主邑司,昔公主未嫁而卒,故其邑废。”时有处士孙思邈居之……照邻有恶疾,医所不能愈,乃问思邈“名医愈疾,其道何如?”……
这段话叙述了卢照邻在太白山病情加重,投孙思邈处,卢照邻作《病梨树赋》,来暗示自己病痛之苦,并问孙思邈名医愈疾之道。
从以上叙述中看出,卢照邻于公元773年投奔于孙思邈门下就医,因病情折磨,心情比较伤悲。孙思邈对卢照邻讲天理与医理、药理与世理,使卢照邻鼓足勇气,经过孙思邈多年的诊治,病情得到控制。
卢照邻为何于公元681年迁至禹州具茨山,也完全是为了治病,他已离不开孙思邈,因为孙思邈在禹州,卢照邻才迁至禹州,也就是说卢照邻因病,孙思邈在哪儿,卢照邻就随之到哪儿。从“徙居阳翟”来看,卢照邻是做长期打算居住。为什么卢照邻要长期居禹,可说明两点:一点是孙思邈已经长期在禹居住,孙思邈的家就在禹州;二是说孙思邈已逾百岁,不会再经常外游。所以购园置宅,作长期居住的打算。
卢照邻为何自投颍水而死?原因有二:一是“不堪其苦”,更重要的一点是无人为其治病是根本原因。卢照邻于681年迁居禹州,他迁居禹州是希望能活下去,能活下去的主要因素是孙思邈可为其治病。不料682年,孙思邈飘然长逝,别卢照邻而去,使卢照邻的希望完全破灭,加之“不堪其苦”,于是自投颍水而死。
卢照邻墓在禹州无梁镇龙门村,墓丘位于一山脉尽处,其下为河流。墓丘高大,巍巍壮观。墓穴下方有一石碑,上写“许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”,中间是“卢照邻墓”,下面“许昌市人民政府立”。上世纪50年代前人们称“卢照邻墓”叫“卢王坟儿”,当地年长者回忆过去经常有人上坟烧纸,上世纪80年代后河南卢氏宗亲协会曾多次前来举办祭拜活动。
下图:卢照邻墓文物保护单位牌。
墓丘东山是药铺山,墓丘西山顶峰处有老虎洞,墓丘上面为杏林坡,墓丘下面是良泉眼。
根据卢照邻墓所处村名和周围地名推测,卢照邻生前就在墓穴附近居住,因为这些地名与孙思邈的事迹典故“降龙伏虎”“虎守杏林”相吻合。孙思邈“药王”桂冠约兴于清朝中期,过去缺医少药,人们为了健康,在道教庙宇里面大都设有“药王殿”,有条件的地方建立“药王庙”。“药王庙”“药王殿”药王的造像一般都是药王“坐虎针龙”塑像。
从这些地名和故事联想,卢照邻生存的地方,也应该是孙思邈经常活动的地方,这样孙思邈为卢照邻治病方便。龙门村、老虎洞、药铺山、杏林坡与孙思邈联系太密切了。具茨山中的龙门村,很可能就是孙思邈当年采药种药的居住地。
(未完待续)
下图:良泉眼。(文首图片:卢照邻墓。)
【作者简介】铁绍文,男,1955年出生,禹州市民族宗教局原局长,禹州市孙思邈医药研究院总监,中医药文化学者,著有《中华药王孙思邈》一书。
王国斌,男,曾用名王斌,禹州市人,中共党员,生于 1965 年 3 月,系禹州市孙思邈医药研究院副院长,为禹州市中药加工炮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。任执行主编出版了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论文集》多部中医药论文集;参与编写《禹州市中药志》《美丽乡村志》《中国钧瓷年鉴》《禹州年鉴》《褚河镇志》《禹州老药工》等多部著作。
许敬生,安徽萧县人,1945年3月生,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。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研究会会长,全国“医古文资深名师”,全国“中医典籍与语言文化研究专家学术传承与人才培养”首批专家。现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儒医文化研究会副会长、《中医药文化》杂志编委会副主任、河南省儒医文化研究会会长、河南省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等。从事医古文、中医古代文献及中医药文化的教学和研究近50年。
1、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,文责作者自负,如有侵权,请通知“老家许昌”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。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“老家许昌”今日头条号立场。
2、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,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,在此表示诚挚的请发邮件至hnxc126@126.com 。
爱许昌老家,看“老家许昌”。 老家许昌,情怀、温度、味道!
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。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