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操:英雄还是权谋高手?

对于曹操这位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,人们对他的评价各有不同。有人认为他是一个英雄,有人则认为他是一个权谋高手。究竟是英雄还是权谋高手,很难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。曹操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决策能力,同时也采取了残忍而无情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。在评价曹操时,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他的善恶之间,因为他的一生不仅有光辉的一面,也有阴暗的一面。

从少年懵懂无知开始,我们就被古典戏曲晕染:曹操是奸臣…可走到家门口的“妥灵宫”路过“操场街”,去“校场街”的南关花园玩耍…我怎么就“恨”不起来曹操呢?这么多身边的历史遗迹都与曹操有关,他怎么可能是个奸臣呢?

再后来,知道了“九龙台”,去了对岸的“勒马听风街”,更感觉不可思议啦。最近几年,知道了“妥灵宫”乃老曹的军械库,“四眼井”也不是传说的“酸甜苦辣”味,仅仅是水的需求量大,人多易出事儿,就整了大石板,开凿了四个眼儿…

近日上网浏览,无意发现鲁迅先生对曹操的评价。在《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》中,他提出了魏晋文学清俊、通脱的特点,并对魏晋时期著名的人物进行了分析点评。讲到曹操的时候,鲁迅是这么说的,“历史书上的靠不住”,曹操因为在历史上年代短,所以被人说了很多坏话,曹操“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,至少是一个英雄”。

他说曹操崇尚刑名,立法严格,这也造成曹操治下的文人追求“简约严明”的文风。而曹操也并非出身于门阀贵族,这就让他的性格更讲求实用、变通。做文章想到什么就直言不讳,不摆谱。这正是鲁迅先生提到的魏晋文学“尚通脱”的特色…

曹操作为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已经深入民心,这是戏曲家的功劳。反观蜀汉丞相诸葛亮,正气凛然,智慧过人各种褒义词纷至沓来,更有武侯祠接受后人敬仰。可曹操、诸葛亮都是权倾朝野的丞相,历史评价怎么会差了这么多呢?

​除去曹操为了巩固政权时表现出来的飞扬跋扈和诸葛亮忠贞不渝,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之外,有没有什么深层原因?有专家解读:

宋朝以前的历史,都肯定了曹操的历史功绩,对他也有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。真正把曹操说成“白脸奸臣”则是宋朝时的事儿。

北宋初年,辽、金相继在北方兴起,并不断南犯。宋朝人屡战屡败,逐渐失掉了自信心。宋朝群臣为了强调自己的正统地位,便把三国时期的“皇叔”刘备树立为正统,曹操则开始受到贬抑…

最近几年,有不少历史学家在研究曹操,他们也像鲁迅先生那样敢于直言不讳,这样的勇气要得罪几代人啊,得罪多少不懂历史的普通百姓呀?可他们都勇敢大义凛然的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。

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老师带我们慰问军、烈属,看到蓝底白色的烈属搪瓷牌不让我们进去,看到红底黄字的军属牌才放我们进去打扫卫生…可学校附近就这一家“蓝底白字”烈属呀,还在我家对门。老师未必有我知道的详细。这家李姓烈士,在家排行老二,中学时代在西大街求学,老师乃共产党员,悄悄地带他们同班同学二十几个去了延安…后在刘、邓属下当了团长,也算巧合,在黄河北岸距离洛阳这么近的河边遇炸弹身亡…讲究出身的年月,他家因为是“地主”,就被挂了“蓝色白字”的牌牌。奶奶说:他家父母可都是好人,邻居几个孩子都是在他家上的私塾,我的父亲与东街的刘伯还因有文化当了干部,刘大伯还当了区长。奶奶说:上学可是分文未取…

想想上世纪六、七十年代,电影上的好坏区分,再看看戏曲的清晰分辨…哎…好与坏,就这么简单?

参加工作后,进入社会才知道电影就是电影,生活就是生活,那些我认为品质素养都很差的人,都竟然当了领导,还管了我很多年…

如今,谁再说曹操是奸臣?我已经不搭腔了,最起码我知道“老曹”是军事家、文学家…我在考虑是不是呼吁:抓紧时间复建整修:妥灵宫、四眼井?好好把“新潭”整整?草场街整几个草垛子?“九龙台”哪里听说也要拓宽道路了,还能复建老曹的“点将台”吗?

洛阳的历史很厚重,重的都在“地下”,给我一双慧眼不重要,关键是得“管事儿”的、有身份的人得有慧眼,保护文物发现旅游需要一双慧眼…

看清楚曹操是好人还是奸臣?也真的需要一双慧眼…

曹操:英雄还是权谋高手?
« 上一篇
下一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