隋朝全史(二):杨坚夺位称帝,集结力量谋求大一统统一四方

隋朝全史(二)记录了杨坚夺位称帝的历程。杨坚凭借强大的毅力和智慧,成功集结力量,谋求大一统,统一了四方的局面。在一系列争夺中,杨坚展现出了他的政治才能和决策能力,最终登上皇位,成为隋朝的开国皇帝。随着他的登基,隋朝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,开始了一段辉煌的历史。

叛乱平定后,杨坚静下心来思考接下来的道路,此刻摆在他面前的道路有两条,做一个把持朝政的权臣,或者登基称帝。

但做权臣是有风险的,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曹操那样雄才大略,让满朝文武甘心归附。大多数权臣的结果都比较惨,即便自己能够善终,下一代也会被各种清算。相比之下,称帝比较安全不过称帝的难度相当大。不但需要手握大权,还需要冲破各种道德礼仪的束缚,还需要名正言顺。

在和平大一统时期,皇帝是无上光荣的职业,但在乱世,皇帝的日子并非那般光鲜亮丽。从东汉末年到北周灭亡这四百年时间里,华夏大一统的时间仅有西晋时期的三十多年,剩下的时间都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。在这段时间里总共出现了二十多个国家。

政权如此频繁的更替,意味着皇帝的位置极其不稳定,除了北魏和东晋国祚达到了上百年,剩下的国家基本上都是几十年。对生活在那个年代的百姓来讲,对于改朝换代这事已经相当麻木。篡位一个大一统的国家,或许会遭人诟病,但篡一个本身就很奇葩的政权,阻力会小很多,而北周本身就是一个奇葩的政权。为了更好的了解北周,简单叙述一下北周建立的过程。

宇文泰是北周的奠基人,他本是鲜卑人,在北魏末年六镇起义的时候他参加了义军,后来宇文泰参加的义军被军阀尔朱荣打败,于是选择了投降。宇文泰被分配到尔朱荣手下大将贺拔岳旗下。

当时正值北魏皇室内讧,北魏孝明帝和胡太后闹得不可开交,孝明帝为了除掉胡太后,秘密派人请尔朱荣前来勤王,结果消息败露,胡太后下毒把自己的亲儿子杀了。为了掩人耳目,胡太后找了一个小姑娘冒充皇帝。你没看错,就是找了一个小姑娘冒充。后来胡太后感觉此举不太妥当,又把小姑娘给废了,册立三岁的元钊为帝。

尔朱荣得知孝明帝曾经让自己前去勤王的消息后,带着大军杀进了洛阳,把胡太后和三岁小皇帝沉到了河里溺死。然后又以祭祀之名把朝中的大臣和王公权贵集中在一起,悉数杀掉。然后扶持21岁的元子攸为傀儡皇帝,尔朱荣则挟天子以令诸侯。

公元530年,关中发生叛乱,尔朱荣派贺拔岳、宇文泰等人前去叛乱。元子攸不想做傀儡皇帝,于是把尔朱荣骗至宫中杀了。尔朱荣被杀后,他的侄子尔朱兆把皇帝元子攸给杀了,相继立了元晔和元恭为傀儡皇帝,尔朱兆继续把持朝政。

公元531 年,尔朱兆的手下大将高欢,打着为皇帝报仇的旗号,又攻进了洛阳灭了尔朱兆。

高欢也有样学样,先后立了两个皇帝,分别是元朗和元修,自己也当起了权臣。

尔朱荣手下大将贺拔岳看到高欢灭了尔朱兆之后,也在长安举兵响应了,当起了大军阀。

高欢觉得贺拔岳的势力太过庞大,就设计把贺拔岳给杀了。贺拔岳被杀之后,群龙无首,宇文泰就趁机做了老大,坐镇关中。

被高欢立为皇帝的元修不愿意做傀儡皇帝,就想率军袭击高欢,但是事情败露,被高欢打得大败。于是元修就从洛阳跑到了长安,投奔了宇文泰。宇文泰是元修的妹夫,本以为此后能过上安稳的日子,结果宇文泰因为元修不听话,将其毒死了。随后宇文泰立元宝炬为皇帝,他自己当了权臣。

宇文泰立了元宝炬当皇帝之后,元宝炬比较听话,一直当了十七年皇帝,直到 551 年去世,享年四十五岁。元宝炬死后,宇文泰又立了他的儿子元钦当皇帝。元钦没有他父亲的政治智慧,即位不久后就想着夺权,结果被宇文泰毒死。元钦死后,宇文泰立元廓为皇帝,继续把持朝政。

公元556年,宇文泰去世,享年49岁。宇文泰死后,他的嫡长子宇文觉继承了他的权力。宇文泰临死前嘱咐自己的侄子宇文护好好辅佐宇文觉,宇文护本来答应的好好的,结果宇文泰一死,他就架空了宇文觉。同时逼迫西魏恭帝把皇位禅让给了宇文觉,改国号周,宇文觉就成了北周的开国之君。但宇文觉是个傀儡皇帝,军政大权全部掌握在宇文护手里。

作为开国之君,宇文觉不想做傀儡,于是秘密联系杨坚的岳父独孤信等人发动政变,结果消息走漏,宇文护寻找机会毒死了宇文觉,开国皇帝做了不到一年便驾崩,随后宇文护立宇文泰的庶长子宇文毓为皇帝。

宇文毓刚开始选择隐忍,后来也不满宇文护的专权跋扈,谋划发动政变,结果又被宇文护下毒。不过宇文毓弥留之际,强行打起精神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四弟宇文邕,为北周留下一颗希望的种子。

宇文邕当政后选择了隐忍,一直忍辱负重十二年,后来觅得机会,在朝堂上捅死了宇文护,至此,权臣当道的时代结束。宇文邕主政后的事情在前面已经讲过。

北周从 557 年建国,到 580 年杨坚准备夺权,一共是二十三年,在此期间换了五个皇帝,其中两个是被毒死的,而皇帝掌权的时间满打满算只有八年。为这样的朝廷服务,大臣们对皇室根本没有感情,也谈不上绝对拥护。皇帝走马观花式的交替陨落,使得皇室和大臣们的连接很薄弱,这就给杨坚篡位开了方便之门。

杨坚能篡位成功,更重要的是实力雄厚。杨坚是标准的汉人,他的父亲杨忠当初在尔朱荣手下做事,并被分到独孤信账下。因为战斗能力很强,后来宇文泰把杨忠拉拢过来,之后在攻打南梁、北齐的过程中,杨忠屡立战功,最后被封为隋国公。

杨忠在世时,不肯依附于宇文护,因此被宇文邕认为是自己人,所以在宇文护被杀后,宇文邕重用了杨忠的儿子杨坚,又让自己的儿子宇文赟取了杨坚的女儿。自此之后杨坚成为皇亲国戚,登上了最高政治舞台。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,杨坚在朝中笼络了一大批重臣,所以才能在宇文赟死后第一时间控制了朝政。

之前的叛乱,虽然给杨坚造成了不小的麻烦,但同样让给、他积累了重要的军功威望,普天之下,平叛结束后,没人能与杨坚抗衡。

有了这些充分条件,实际上杨坚篡位已经没有多少阻碍,但他仍觉得篡位的风险太大,一旦失败就是万劫不复。后来他的头号谋士李德林告诉杨坚,他现在已经没有往后退的机会了,一旦后退就会遭到其他势力的反噬,只能硬着头皮往上爬,而再往上走就只剩下做皇帝这一个选项了。

真正让杨坚下定决定的人,是他的老婆独孤伽罗,他告诉杨坚,与其犹豫不决,不如放手一搏。在李德林和独孤伽罗的鼓励下,杨坚逐渐坚定了篡位的信心。

后来,杨坚的亲信虞庆则看透了杨坚的心思,于是在全国各地制造各种祥瑞,一时间百姓们议论纷纷,说是祥瑞降临意味着新王当立。一切迹象都指向北周静帝应该禅位给杨坚。面对民间的讨论,杨坚表面上保持低调,绝口不提登基为帝的事情,私下里却积极为登基坐着准备。后来虞庆则联合大臣们一起上书,哭喊着请求杨坚登基,经过几次拒绝后,杨坚眼见戏演的差不多了,于是答应了群臣的请求。

周静帝已经知道自己该怎么做,于是被迫禅位给杨坚,建立了隋朝,年号为开皇。为了不留后患,杨坚登基几个月后,派人把年仅九岁的周静帝给杀了。杀害一个九岁的孩子或许有些残忍,但在政治斗争中,这样的流血事件是比较正常的事情,杨坚也没有因为此时遭到诟病。

杨坚当上皇帝之后,立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。为了缓和民族矛盾,杨坚下令全面汉化。从根本上解决了持续近三百年的民族矛盾,也从某种意义上解救了汉民族。

在整治贪污腐败方面,杨坚经常派人给官员进行行贿,如果官员拿了钱,就会被处死,或者在朝堂上被杖毙。这有点钓鱼执法的意思,但起到了不错的效果。为了避免官官相护欺压百姓,杨坚建立了上访制度,允许百姓越级反映问题。为了减少冤假错案,杨坚建立了大理寺,作为全国最高司法机关,专门审核死刑案件。杨坚还规定,凡事偷盗行为,无论金额大小,一律处死。除此之外,杨坚还根据各地实际情况,减免百姓的徭役和税赋,并建立储备粮机制,在各地建立起粮仓,以此来防备灾情时缺粮。

不过这些政策也仅仅对没有背景的百姓和士子们管用,王公贵族依然不受约束,或者受限制很少。虽然这些政策的根本核心还是为了稳固王朝统治,但算得上是个不小的进步。纵观华夏历史,各朝皇帝只要能做到其中的一到两条基本上就会被认为明君,这样能看出杨坚在改革方面确实是花了心思的。

不过,杨坚在改革方面最大的功绩,则是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,此后的一千多年里,各个朝代基本上都沿袭了隋朝的这套制度。三省六部制重新梳理了国家的组织架构,使得整体运行效率大大提高。而科举制打破了士族垄断朝政的传统,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合理,同时也给普通百姓提供了一个上升通道。

眼见内部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,杨坚开始放眼天下。此时的中原大帝已经分裂了三百多年,这期间战乱不断,虽然有短暂的兴盛,但整体上是民不聊生的状态,百姓流离失所是非常常见的事情。此前刘裕、苻坚等人曾试图一统中原,但最终以失败告终,前人之所以失败,并非军事层面有所欠缺,相反,刘裕、苻坚等人在打仗方面是金字塔尖式的人物,之所以失败,是因为国内的生产力不足以支撑军队发起长时间、大规模的战争。

如今隋朝在改革的带动下,社会整体得到了修生养息,军队也是兵强马壮。于是杨坚开启了大一统的步伐。此时隋朝的对手主要有两个,一个是北边的突厥和高句丽,另一个是南边的陈朝。毫无疑问,第一步应该打陈朝。为此杨坚派出了李德林、高颎为核心骨干,外加虞庆则、杨素等人进行辅助。这个阵容在当时看来,堪称是梦幻。除夕之外,高颎还推荐了三个人。

第一个是苏威,他在北周做过高官,后来因为权臣当道便辞官回家。杨坚称帝后,高颎再三推荐苏威入朝,但他坚决不受。后来杨坚起了杀心,苏威才肯出山为官,代替高颎做了纳言,为隋朝改革出了不少力。

第二个人是韩擒虎,此人善用武力,打仗时经常是一夫当关,后来与高颎、杨素、贺若弼、史万岁被称为隋初五大名将,也是唯一一个得以善终的人。

第三位便是贺若弼。他父亲当初在宇文护手下做事,但因为逞口舌之快得罪了宇文护,被逼自杀。贺若弼看到父亲的经历后比较寡言少语,但在谋略和军事层面是顶尖好手。

乱世出英雄,杨坚打造的这个团队,放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会逊色。一切准备就绪,就在隋朝准备出发攻打南陈之际,北方却突然传来军情。突厥可汗沙钵略率领四十万大军在武威、天水、延安一带进行劫掠,把当地搞得乌烟瘴气、满目疮痍。

突厥可汗沙钵略的老婆是北周的公主,如今北周被灭,突厥突然来犯,背后少不了北周公主的撺掇。

延安和天水距离长安仅两百多里,虽然突厥打进长安的可能性不大,但也不能无视这个威胁。

突厥是继匈奴之后在草原上兴起的另外一支力量,后来突厥趁中原战乱,灭掉柔然国后便不断南下侵犯中原,并将北周和北齐打得不敢还手,为了维持和平,北周和北齐一直向突厥纳贡。以至于突厥大汗一直称呼北齐和北周为两个儿子。

但杨坚登基后,便中断了向突厥纳贡,作为一个野心勃勃的帝王,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大一统国家,不能忍受向其他国家纳贡的事实。这不仅关乎到尊严问题,还关乎到皇帝位子能不能坐得长久。当他得知突厥人前来进犯时,心里十分恼火,决定给突厥人一个教训,于是马上派兵前去追击,但隋朝军队刚刚出发,突厥人便撤退了。

杨坚不知道突厥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,虽然突厥人撤离,不代表这个威胁消失了。为了彻底解决北方的威胁,他问众臣有没有好的应对之策,此时一个名叫长孙晟的人站了出来。你或许没听过此人的名字,但一定听过他儿子长孙无忌和女婿李世民的名字。虽然名声不如他们大,但长孙晟的实力丝毫不逊色于他们。他主动请缨解决突厥问题不是凭借千军万马,而仅仅是一张嘴。

长孙晟生于将门世家,从小就学习射箭,射术非常高超。他十八岁的时候选择从军,在北周军队担任一个很小的官职。后来杨坚在巡视军营的时候发现了他,并将他带在身边。讲到此处,不得不说杨坚知人善用的才能和刘邦有得一拼。帝王不一定是最能打的那一个,但一定要有发现人才的能力。

在周宣帝时期,突厥可汗沙钵略要求北周与其和亲,于是北周选了一位公主嫁了过去。为了彰显国威,杨坚推荐长孙晟作为护送公主的使者。到了突厥后,沙钵略想羞辱一下他,此时天空刚好有两只雕在争夺食物。沙钵略给了他十支箭,问他能否将两只雕射下来。结果长孙晟只用一支箭便同时射下两只雕,这便是一箭双雕的由来。

沙钵略被长孙晟的箭术折服,强烈要求他留在突厥教他们的士兵射箭,一般人来到这种蛮夷之地,恨不得马上打道回府。而长孙晟不但留了下来,而且还趁机把突厥人的政治生态、人文地理摸得一清二楚。

杨坚登基后,停止了对突厥纳贡,沙钵略非常生气。此时长孙晟挺身而出,说自己与杨坚的关系非常好,愿意前往长安劝说杨坚,让其恢复对突厥纳贡。头脑简单的沙钵略选择了相信,于是放长孙晟回到了长安。

长孙晟回到长安后,便向杨坚汇报了这几年的所见所闻。

他告诉杨坚,突厥除了沙钵略之外,还有四个可汗,分别是达头可汗、阿波可汗与突利可汗。四个可汗分别统领一支精兵,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团结,实际上相互之间谁也不服谁。长孙晟同时还提出了解决突厥问题的办法,他说要想解决突厥问题,不用出兵,只需要从内部分化瓦解他们即可。然后说了计划的具体细节,杨坚听后连连称赞,并委托长孙晟再次出使突厥。

长孙晟来到草原后,先去见了达头可汗,并送上了一份厚礼。他告诉达头可汗,隋朝皇帝仰慕他已久,感觉他才是突厥人的领袖,如果他能和隋朝联合,就能赶走沙钵略。对此,达头可汗非常心动,并派使者进行回访。

紧接着,长孙晟又来到沙钵略帐中,并送上了一份厚礼,告诉他说,隋朝皇帝已经答应年年进贡。沙钵略对此表示很满意,长孙晟见状,又告诉沙钵略,说他在长安见到了达头可汗的使者,达头可汗和隋朝打得十分火热。

长孙晟见沙钵略半信半疑,进一步补充道,如果他不相信,可以派使者亲自去看看,沙钵略觉得有必要派人前去探查一番,于是使者跟随长孙晟来到了长安。

杨坚先后收到两封突厥使者觐见的信件,知道长孙晟的离间计已经成功,下一步轮到他表演了。于是他挑了一个日子,同时接待两位突厥使者。在席间,杨坚对达头可汗的使者百般献殷勤,同时百般冷落沙钵略的使者。突厥使者回到草原后,向他们的可汗汇报了消息。

于沙钵略听完使者的汇报后,立刻点兵去攻打达头可汗。两人斗得你死我活,后来达头可汗不是对手,向隋朝搬救兵,但隋朝说这是突厥人的内政,他们不便干预。眼见在草原待不下去了,达头可汗无奈之下选择了向隋朝称臣,撤兵他处。就这样,长孙晟凭借一张嘴皮子便削弱了突厥四分之一的力量。长孙晟不但具备惊人的胆识和谋略,还具备超强的忍耐力,这是他来乱世立足的法宝。

达头可汗投降后,沙钵略十分恼怒,于是联合另外两位可汗,率领十万大军准备到隋朝边境去劫掠,行至甘肃庆阳城外六十里处时,遇到了在外行军的隋军,经过探查,这支队伍仅有两千多人,大喜过望的沙钵略打算将其全部吞掉,于是派出三千骑兵前去攻打。

随军眼见十万突厥将士前来围剿,内心十分惊恐,就在军队即将分崩离析之时,隋军统帅达奚长儒站了出来。他知道敌我力量过于悬殊,此番很有可能全军覆没,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后,他反而丢下了心理包袱,鼓励将士们誓死杀敌。将士们眼见达奚长儒做好了马革裹尸的准备,也便放弃了逃跑的想法,准备和突厥人一决生死。

达奚长儒没有选择硬拼,而是将辎重和战车围成一圈,形成一个堡垒。当突厥骑兵射箭的时候他们就躲在辎重后面,突厥士兵杀进来的时候就和他们硬拼。

沙钵略看隋军摆好了阵型,他想展示一下自己骑兵的威力,于是先派三千骑兵前去攻打,结果被隋军打了回来。沙钵略有点不悦,但仍未全军出动,又派了五千骑兵前去,但结果仍是一样。此时的沙钵略已经有点愤怒,但仍未选择全军出动,后续派出一万、两万等阵型轮流和隋军作战。这场恶战持续了三天三夜,达奚长儒身负多处重伤,但仍带领士兵们且战且退,到最后,他们的战刀都砍至卷刃,仍然没放弃抵抗,而是拿拳头、牙齿和突厥人作战。三天之后,两千人的队伍仅剩下两百人,但无一人退缩投降。

前来进攻的突厥骑兵都感到惊呆了,同样惊呆了的还有沙钵略,之前汉人士兵见了他们就跑,如今却扛住了突厥骑兵的轮流攻击,战斗力简直是爆表,他不理解汉人发生了什么变化,难道仅仅是因为换了皇帝,就让汉人脱胎换骨?

此时的达奚长儒已经到达庆阳城下,沙钵略知道不能在继续往前,于是百般无奈的下达了撤军命令。达奚长儒率领两百多士兵回到了大隋,此时的达奚长儒已经奄奄一息,但好歹活了过来。

杨坚听闻此事后,大为震惊,并感动的热泪盈眶,他封达奚长儒为上柱国,阵亡的将士全部追赠官阶三级,并且规定子孙可以世袭。此时的杨坚也终于明白,汉人并非不能打,而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。遗憾的是,达奚长儒因为负伤过重,三年后便去世。

沙钵略回到草原后,越想越生气,本来能好好劫掠一番,现如今不但空手而回,还让全军的士气变得越来越低落。沙钵略非常不甘心,于次年卷土重来,率领阿波可汗、突利可汗兵分三路,每人领兵十万再次对隋朝发起攻击。

杨坚得知突厥来犯,也派出三支大军应对,其中杨坚的姐夫窦荣定在甘肃民勤与阿波可汗的大军相遇,双方打得难解难分,谁也不能往前推进一步。就在两军僵持之际,史万岁突然前来投奔窦荣定,后者听后大喜过望,对打破僵局非常有信心。

史万岁是隋朝名将,此前在平定尉迟迥的叛乱中立下大功,被杨坚封为大将军。但后来莫名其妙的卷入一场叛乱,被杨坚发配到敦煌成为一名普通士兵。在敦煌当兵的时候,为了引起军中将领的注意,他只身前往突厥腹地,劫掠来上百头牛羊。恰好军中将领也是一位能人,平时也喜欢只身前往突厥进行偷袭,两人一拍即合,经常去骚扰突厥,并能全身而退。他们二人的行为让突厥甚是苦恼,同时也对他们的能力表示钦佩。

史万岁在敦煌待了一年多,后来听说窦荣定在甘肃与阿波可汗缠斗,需要帮手,于是他擅自离开军中,前去投奔窦荣定。窦荣定知道史万岁的能力,并听说了他在这一年多里劫掠突厥的事情。看到他来投奔,简直是心花怒放。

史万岁向窦荣定献了一个计策,让他给阿波可汗带话,双方各选一人在阵前决斗,输得一方主动撤军。阿波可汗觉得汉人根本不是突厥人的对手,便同意了这个提议。史万岁作为隋军的代表,一上场就把突厥勇士斩于马下。阿波可汗见状,掉头就跑,此后便不敢再主动应战。

阿波可汗吃了败仗后,长孙晟立马前往他的帐中,长孙晟告诉阿波可汗,沙钵略一直在取胜,而他一直在落败,久而久之他就会在军中失去威信,最终会被沙钵略吃掉,不如效仿达头可汗投降隋朝。

对于这个提议,阿波可汗并未反对,但也没有当场答应,他表示需要慎重考虑一下。在这期间,长孙晟又派人把阿波可汗打算投降的事情告诉了沙钵略,后者听后非常愤怒,无暇顾及与隋军作战,调转枪头把阿波可汗的大本营给端了,并杀了阿波可汗的母亲。

幸免于难的阿波可汗跑到达头可汗那里寻求帮助,成功借来了十万骑兵,怒气冲冲地找沙钵略报仇。最终两人打得难舍难分,非常惨重。在一旁充当看客的杨坚,认为时机已到,当年八月就派出高颎和虞庆则率领两路大军夹击沙钵略。

在与游牧民族作战的时候,中原军队一般都会选择春天,因为游牧民族在寒冬中会损失大量牛羊马匹,春天是他们最虚脱的时候,需要休养生息,此时出兵能增加胜算。到了夏天,游牧民族已经恢复了元气,这个时候也是他们主动进犯中原地区的时机。杨坚选择在八月份主动出击,一方面是对自己的军队有信心,另一方面是不想错过当下的好时机。

这两路大军中,高颎打得有声有色,一路势如劈竹,大败突厥的军队。而虞庆则要逊色很多,勉强算得上取胜。在隋军的联合攻击下,突厥被打成了两部分。达头可汗和阿波可汗建立了西突厥,沙钵略和突利可汗建立了东突厥。

分裂后的突厥已经不能与隋朝相抗衡,损失惨重的沙钵略选择向杨坚称臣。有趣的是,沙钵略的老婆本是北周公主,当初就是他撺掇沙钵略进犯大隋。在沙钵略称臣后,这位公主主动认杨坚为父亲,并改姓为杨。本来杨坚是北周的掘墓人,北周公主不但没有为宇文家报仇,反而认他做父,着实让人大跌眼镜。

经过这一系列的缠斗,突厥之乱算是彻底平定了,中间虽然有些小的骚动,但很便被隋朝压下来,北方的形势算是稳定下来。就在平定完突厥不久后,南陈传来了陈宣帝驾崩的消息。

陈宣帝是开国皇帝陈霸先的侄子,他也是通过篡位称帝的,他称帝之后,积极治理国家,将南陈打理的井井有条。但他死后,陈朝立马陷入了皇位争夺战。本来皇位应该由太子陈叔宝继承,但周宣帝的二儿子陈叔陵也觊觎皇位,于是趁陈叔宝哭丧的时候准备拿刀杀死他,结果被陈叔宝多了过去,除了头上被削去一块之外,性命并无伤害。

陈叔陵眼见事情败露,逃出皇宫后选择起兵造反,一时间整个南陈陷入了内乱。杨坚见陈朝内乱,立马召集群臣商量灭陈之策,当群臣讨论的热火朝天的时候,李德林和高颎则反对出兵灭陈。如果是寻常官员在此时提出反对,一定会被杨坚训斥,但这二位是杨坚的贵人,他们这样说一定有合适的理由。

李德林表示,陈叔陵是一时慌乱选择造反,内乱很快会被平息,此时集结队伍前去讨已经来不及了,等大军抵达南陈,对方恐怕早已严阵以待。隋军刚平定完突厥叛乱,需要的是休养生息,不应该穷兵黩武。杨坚听完后深以为然,他也感觉自己的决定有点冒失了。

而高颎不但给出了不能出兵讨伐的原因,连后续的解决方案一并提交给了杨坚。他说现在南陈举国服丧,此时用兵攻打,在道义上站不住脚,即便拿下南陈,短期内也很难平定民心。解决南陈问题不能过于急躁,他给出的方案是这样的。

他说江北和江南气候不同,江南的庄稼要早于江北成熟,南陈处于江南,可以趁他们水田收获的时候,征集人马,宣称讨伐南陈。南陈得知此消息必然会把精力放在屯兵防御上,这样就会使得庄稼在田地里烂掉一部分。等到他们真的屯兵防御,隋军将士们则解甲归田,取得粮食丰收。如此反复上演狼来了的戏码,南陈必然会放松警惕,等他们放松警惕时再集中兵力攻其不备。

此外,高颎还表示,江南气候较湿,粮食都储藏在地窖里,乐意派出一些士兵混到南陈,等他们修好地窖之时就放火烧毁,扰乱对方军民的生活秩序。如此一来,用不了几年,南陈就会非常疲惫,甚至不战而降。

杨坚听完后,深深地为南陈捏了一把汗,这种杀人诛心的方法要比直接出兵讨伐更有效。同时也为自己捏了一把汗,幸好高颎是自己的部将,如果是自己的对手,那他的日子肯定也不好过。听完李德林和高颎的提议,杨坚马上安排韩擒虎依计行事,结果正如李、高二人所料,南陈军民经过了几年折腾,早就疲于奔命,没有心情去反抗。

与此同时,继位后的陈叔宝在南陈大行荒唐之事,大难不死的的他上位后没想过造福于民,反而大兴土木兴建宫殿,整日在后宫淫乱,甚至上朝的时候还带着乱世美人陈丽华。

为了更加专心的淫乱,他把朝政交给了太监来处理,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,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六年。南陈百姓在内外疲敝的重压下,已经彻底麻木,只待一声巨响打破这个麻木的状态。

公元588年,此时距离高颎提出破敌之策已经过去了六年,面对精疲力尽的南陈军民,杨坚认为时机已经完全成熟,于是下诏列举了陈叔宝二十条大罪,散布到江南一带,点燃民众心底的怒火。紧接着又派出八路大军,合计五十万,浩浩荡荡的杀向南陈。

前三路大军由杨坚的三儿子杨俊和隋朝第二谋士杨素一起率领,从四川出发,顺江而下进击南陈。后五路大军由杨坚的二儿子杨广任大元帅,高颎为元帅府长史,处理军中一切事务。韩擒虎等人则为大将军。

从杨坚的人事安排来看,杨俊和杨广只是一个摆设,真正主事的还是杨素与高颎。之所以派自己的儿子担任名义上的主帅,实际上是为他们积累军功,为以后的继位做准备。

以这样的阵容对付支离破碎的南陈,可谓是手到擒来,信心满满。但就在杨坚准备下令出发的时候,李德林却病倒了。作为隋朝第一谋士,他是杨坚的主心骨,如果他不能随军前往,恐怕会生出变数。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,整军备武这么久,不能因为李德林生病就停止,因此杨坚还是下达了命令。

在下命令之前,杨坚特地跑到李德林府上询问破敌之策。李德林料定杨坚会前来询问,他早已准备好了计策。他把具体的作战计划告诉了杨坚,然后特别嘱咐道,中原地区已经分裂了太久,攻破南陈之后,一定要严肃军纪,切不可放纵将士们烧杀抢掠,因为此后天下都是大隋的天下,将士们抢的不是他国百姓,而是大隋的百姓。如果还像之前那样每破一城便大肆抢劫,江南不会安定,天下也会再次分裂。

杨坚听后顿时醍醐灌顶,对李德林发出了由衷的称赞和佩服。然后把杨广叫到身前,下令严禁将士们劫掠百姓,如有违法,就地正法。杨坚把能想到的地方全部都想到了,如果这样都不能取胜,那他只能认命了。

得知隋朝派出五十万大军前来讨伐后,南陈国君陈叔宝大惊失色,慌忙召集文武百官商讨对策。对此有大臣提议,应该立马让太子率军到前线增援,以防前线溃败打击士气。对于这个提议,陈叔宝也是认同的,但南陈宰相施文庆提出了强烈的反对。

他认为,皇家祭祀的节日马上就到了,皇帝去南郊祭祀之时,需要太子率领大军沿途跟随,以此来彰显国威,如果把太子派到前线增援,则会让皇家威严受到损失。

施文庆的这个提议,让一向荒淫无道的陈叔宝听了都感觉不靠谱,他说可以先让太子领兵到前线支援,如果没有战事,到时候再调回来即可。施文庆解释道,如果来回调动军队,会让对方感觉南陈国力空虚。

这种只要面子不要里子的逻辑,如果放在杨坚那里,肯定会被嗤之以鼻,但陈叔宝居然被施文庆说服了,他认为在敌人面前丢掉面子,要比被动挨打更严重。为了进一步安慰自己,陈叔宝表示,帝王之气全部汇聚在江南一带,当年北齐和北周数次大军压境,最终都大败而归,此次隋军也会一样。但陈叔宝没想到的是,当年抵御北齐和北周的皇帝并不是他。

待陈叔宝表完态后,又有大臣进行附和,他说长江是一道天险,隋军根本无法渡河成功,边关告急的战报,很有可能是边镇将领为了建功立业,而谎报军情,他劝陈叔宝不要担心,安心淫乱后宫即可。

如果不是史书对此进行了翔实的记载,谁也不能相信这样的对话会出自帝王和大臣之口,已经烂到根的南陈,已经进入灭亡倒计时。

公元588年十二月,杨素率领的八万大军从信州出发直奔宜昌。信州西部为四川盆地,宜昌东部为江汉平原。从东往西打,只要拿下信州,整个四川盆地就基本无险可守。从西往东打,只要拿下宜昌,整个湖南、湖北便基本无险可守。但两城之间的二百公里却非常难走,这里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峡。两边全是高山峻岭,中间水流极为湍急。

南陈能在乱世中屹立不倒,长江天险功不可没。南陈在三峡内设置了两道防线,第一道防线设在了狼尾滩,这里水流湍急,易守难攻。南陈将领戚欣率领百艘战船在此驻守。攻破第一道防线的重任落在了杨素身上。他来到狼尾滩勘察地形的时候,将士们都倒吸一口凉气,不知如何拿下这道关口。

经过一番思考后,杨素决定采用夜袭的方式。这是一个极其大胆的决定,战船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行走,白天都会发生意外,夜里行船肯定更加险象环生。如果被敌军提前获得情报,很可能会全军覆没。

但杨素向来不走寻常路,他只追求结果,不在乎士兵们的性命,只要能拿下狼尾滩,牺牲一些士兵根本算不了什么。这种大胆冒险的决定给杨素带来了丰厚的回报,在南陈军队始料未及的情况下,杨素顺利拿下了狼尾滩。由于陈军事先没有任何准备,士兵们几乎全部被俘虏,只有守将戚欣带着几个亲兵侥幸逃跑。

就这样,杨素旗开得胜,轻松拿下了狼尾滩,但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等着他。

« 上一篇
下一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