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玄龄透视李世民内心,直至临终才道尽其臣心。李世民为了国家民众的幸福,不惜牺牲个人利益,无私无畏地奋斗着。在其治国的时期,国家经济繁荣,社会和谐稳定,人民安居乐业。他身处政治巅峰时期,却时刻牵挂天下百姓的安危福祉,心怀社稷大计,忠心为国。
引言:“太液仙舟迥,西园引上才。”这是李世民送给房玄龄的美赞,说他是有才之人。事实上,李世民善于作诗,诗篇百首中,有多首都是赠送给房玄龄的。
李世民执政期间,朝堂之上广开言路,人们将李世民比肩于尧舜这样的贤名圣主。
但唐政内外,能够看透最真实的李世民的人,一定不是善于进言的魏征,也许只有房玄龄最了解李世民真实的模样。
他与李世民之间的相处关系,更能反射当下上下级关系的相处之道。而房玄龄在临终时的一句肺腑之言,其实也阐述了那个时代下,他心中的君臣本质。

房玄龄画本
未晓征车度,鸡鸣关早开房玄龄出生于公元579年,去世于公元648年。他在唐朝初年间,就已官至宰相,后人尊房玄龄为唐朝初年第一名相,可见其受推崇程度之高。
房玄龄是我国历史中杰出的政治家和史学家。他出生于名门,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比较好。家族在隋朝时就以官拜重要之职,父亲是隋朝权臣房彦谦。
家族显赫的官宦背景,也使得房玄龄从小就更有条件去开阔自己的视野。父亲也十分重视房玄龄的教育工作,培养了房玄龄勤奋好学的兴趣爱好。童年时期,房玄龄就已通《五经》,而且房玄龄喜欢辩论,在山东等地拜有众多名师。
房梁公画像
山东又是儒家思想最浓厚的古代名城,在一定程度上,房玄龄又深受儒家思想洗礼。但房玄龄又不仅只是一个爱读书的男孩,他同样也爱骑射,18岁时也中了举,成为进士,后又被提拔至羽骑尉。
等到隋朝末年,天下彻底大乱时。李渊这时率兵入关,而在乱世之下,房玄龄决定投奔李世民。
房玄龄随秦王出征,参谋且点管书籍。而在早期创业的过程中,李世民就对房玄龄偏有好感,甚至公然向大臣们夸赞,说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好帮手。每逢战场上迎来大捷好消息时,众多将领都会想着如何瓜分更多的金银财宝,来填充自己的腰包,或抬高自己的名气,让天下闻名,让后世垂青。
李世民说,与这些将士对比较明显的正是房玄龄。说他似乎什么都看不上,他不看重金银财宝,也不看重自己的身后名,只是想着在战争结束,于各地收罗一众人才,让这些能人为秦王、为太宗所用。
若是把李世民看重一个老板,房玄龄为一介下属。那么能够为老板招揽智囊团的下属,必将被重用。事实上,房玄龄真正为李世民推荐的能用之才数不胜数,其中包括张亮等。
房玄龄先是在战争取得胜利后,与那些自己所欣赏的才能者,结交为朋友。然后大说唐之鸿鹄大业的美好景象,最后引荐这些能人志士为李世民所用。其薛收、李大亮、杜如晦等,都是经由房玄龄给李世民牵线搭桥,最后才在唐政上有一名惊天的政治成绩来的。
但按照房玄龄的话来说,一切仅是为了报李世民的知遇之恩。所以在李世民还只是秦王时,房玄龄便竭尽全力地跟随在秦王身后,为其筹谋军政事务,平定中央之外的其他军阀割据。
唐太宗李世民民间画像
在玄武门之变前,李世民也只是一个自认为没有被父亲选为太子的委屈人。在此时,房玄龄一直都鼓励秦王勤俭从政,不断掌握军谋大事。所以房玄龄这个帮扶者对于李世民来讲,前期就相当于是一种精神上的鼓励。
李渊曾也在朝堂上,对众臣夸赞千里之外,不曾与自己直接对言的房玄龄。道:这个人总是能够审时度势,他可以从人性心理的角度去分析事物。即便他远在千里之外,但我依然感觉他总能够像是能面对面与人交流一般,他把人的心理和人性拿捏得十分准确。
佩父清白训,为唐第一人而李渊的这一番话,实际上也非常客观地点到了房玄龄身上最大的闪光处,他的确是一个善于了解人性的能人。
魏征雕像
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房玄龄对于李世民的相处之道,众多人在翻阅唐朝历史时,看到的是魏征与李世民之间的进言关系。
魏征在进言过程中,会讲究三大方法。一,提出事情的利害关系。二以尧舜禹为榜样,督促李世民多多吸收他人建议。三,魏征对李世民讲明明君与昏君之间的区别,鼓励李世民广开言路。
这三方面,魏征敲侧击地稳住了自己能多多进言的位置,同时又避免了李世民会因自己进言而大动肝火局面的出现。
但这样的魏征真的要比房玄龄更聪明吗?事实并非如此,如果从了解李世民这个程度上来看的话,魏征可能比不过房玄龄。房玄龄更能掌握李世民的人性和心理的走向,更能够配合上司。
房玄龄民间画本
李世民并不甘心做大度的帝王,他对于否定自己的言行并不乐意倾听,对于那些与自己政治意见相背的建议,也不能够及时听从。毕竟在封建帝王制度下,一个国家的君主的尊严被看得格外的重,李世民有这样暴躁的心理也十分正常。
但魏征并没有将其放在心上,该进言还是一样进言,有时候会把李世民气得怒发冲冠。只有长孙皇后出面调和两人的关系,李世民才能够稍稍做出让步。但如果没有长孙皇后这一润滑剂的存在,估计这君臣之间的矛盾必将愈演愈深,对于魏征家族的延续必将不利。
与魏征形成超强对比的就是房玄龄。
房玄龄一辈子,都没有说过太多违背李世民的话。而李世民也做了很多首诗歌,赠送给他。说房玄龄真是自己从政道路上的好知己,也是自己生活中的好朋友。
房玄龄雕像
那么房玄龄又是如何看出李世民是一个脾气比较暴躁,并不愿意真正广开言路的君王的呢?
首先,房玄龄早期就已跟随秦王。在建功立业的过程中,两人相处时间很长,从其他人得到的下场中来看,李世民就是一个十分暴躁的君主。
话说曾经,李世民邀请一位军中大臣与自己对弈。一上午的时间过去了,李世民并没有赢来几盘。于是他大动干戈,怒火中烧,将这名大臣贬到了地方去当小小官吏了。
房玄龄从人性和心理的角度,去摸索上级的心理变化。再将自己摸索出来的理论结果,运用到自己与上级的相处之道中。所以两人的关系变得更加友好,李世民也更加信任房玄龄。
但房玄龄为人勤恳、谦虚了一辈子。在临终时最终还是说出了一番肺腑之言,这也相当于是房玄龄在跟随李世民31年的时间里,说的唯一一次有可能会触怒李世民,但也更像是真话的谏言。
唐朝版图
晚年时期的房玄龄身体状况很差,他常说不出话来,耳朵也听得不清晰。李世民心急如焚,多次派遣众多帝都较有名的大夫,去看望房玄龄。当李世民得知房玄龄将命不久矣时,他亲自赶往房玄龄的府上,拉着房玄龄的手,说了一番肺腑之言。
而在弥留之际,房玄龄也终于说了一次真话。他还是谦虚的且又委婉地告诉自己的君主,说战争让一个国家可以变得更加强大,疆土面积也会得到扩充,从国家的角度来说,战争是维持好政治统一的必然手段。
但从民生的角度上来讲,战争背后必将是千万百姓受苦的阶段,若国家能停下战争的脚步,那必将是百姓们迎来幸福安康生活的基础。
而那时,唐太宗一直想要征服北方的高句丽。但是高句丽又像是小强一样,打又打不死,一打又马上被灭了,十分让李世民头疼。
真正灭掉高句丽的,其实是李世民的儿子李治,所以在修理高句丽的过程中,所引发的战争不在少数。其中受苦的百姓也数以千、万计。
高句丽的具体位置
李世民想要为唐朝的国土面积做好扩充工作,这是一个帝王本该有的政治野心。按道理来说,房玄龄能够从人性和心理的角度出发,处理好上下级关系,那么必然也知道李世民想要开疆扩土。
那他为什么还要在临终时,劝谏李世民去做他不想做的事情呢?因为房玄龄一心为公、心系百姓、将国家大事之民生问题放在了首位,他知道真正能一心为国的大臣才是好大臣。
自古有一句老话说,人之将死,其言以善。房玄龄一辈子没有说太多违背李世民的话,在临终时也只是诚恳地请求李世民,能够听听百姓心中的声音,暂时停下北方战火的脚步,注意与民调息。
不得不说,房玄龄的确是体恤民情的良相典范。
凌烟阁
结语:房玄龄被受封于梁国公,李世民也将其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,排号第5位,可见其重视程度之高。但是房玄龄聪慧了一辈子,最终还是没有预料到自己家族未来的发展轨迹。
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与妻子高阳公主,发动兵变。最后于公元653年参与谋反,最后被坐罪赐死。而清明一世的房玄龄也因此事件而被除名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,即便是纪念堂上的24张画像里,都已没房玄龄的画本,实在可惜。
参考资料:《新唐史》
《隋唐史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