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北魏春秋第34年的记载中,拓跋珪的逝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,同时也预示着新的王朝将崛起。随着拓跋珪的威望消退,他的长子拓跋嗣力开始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,逐渐引领着北魏王室的崛起。拓跋珪的死亡并非终结,反而在新的王朝光芒熠熠的崛起中,留下深远的历史影响。
十月十四日,按照规矩早上就要打开的宫门,到中午也没有打开,等候在宫门口的群臣议论纷纷,紧张不安的情绪弥漫在每个人心中:“出事了”。中午,门终于开了,和往常不同,这次出现在门口的是拓跋绍。
看着不知所措的群臣,拓跋绍压抑住心中的慌乱,问道:“我有叔父,还有哥哥,你们打算听谁的?”
群臣大惊失色,全愣住了,没有一个敢回答的。
这个问题确实没法回答,怎么说都可能被砍。
拓跋绍敢这么说,傻子也猜到了,老皇帝肯定是死了,死得还不明不白。
说听你叔父的,说听你哥哥的,谁知道拓跋绍身后没有没藏着一群持刀的死士,敢当着拓跋绍说这话,没准这群人马上就冲出来,用大刀提醒这里谁是老大。
说听你的,万一哪天太子回来,来个秋后算账,这可是谋逆,搞不好要株连九族。
真难,考验应变能力的时候到了。
很长时间后,南平公长孙嵩反应过来,回答到:“拥护大王”。
这是老奸巨猾的回答,进退自如。
既不说支持拓跋绍,也不说不支持拓跋绍,而是“拥护大王”,谁是公认的王,我们就拥护。
这就是老油条,关键时刻替大家解了围。
拓跋绍也很满意,他认为大王就是他。
拓跋珪的暴亡,恶果很快就出来了,从朝廷到民间,从都城到边镇,议论纷起,谣言满天飞,每个人都各有各的打算。
肥如侯贺护回到安阳,点起烽火,聚集部众警戒。
贺兰部落的人不断聚集,向北魏都城平城赶来。
其他依附的部落也都把各自的部队集合在一起,随时准备应对突发事件。
北魏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危险。
拓跋绍毫无准备,看到人心浮动,只会拿出大量的绸缎金银,分别赏赐给王公和群臣官员,希望以此收买人心,除此之外,他也再无别法。
在外避祸的拓跋嗣听到都城发生事变,立刻起身从外地赶到平城附近,白天藏在山里,晚上则住在近侍王洛儿的家里,王洛儿的邻居李道负责供应食物。很多百姓都知道了这件事,高兴得奔走相告。拓跋绍听说之后,恐慌不已,派人到处打听拓跋嗣的下落,打算杀了他,李道不幸被抓住,李道很是硬气,坚决不说拓跋嗣的下落,于是被杀。叔孙俊和拓跋磨浑一起来找拓跋绍,说打听到拓跋嗣藏身之地,拓跋绍派手下的两个亲信和他们一起前往搜捕,叔孙俊与拓跋磨浑出城后,便抓住两个人前去拜见拓跋嗣。按照拓跋嗣的安排,王洛儿多次往来平城,和一些重要的大臣取得联系,城内的文武官员们得到拓跋嗣的确切消息后,纷纷出城迎接拓跋嗣回到平城。
大局已定,皇宫卫士抓住了拓跋绍,押送给了拓跋嗣,拓跋嗣杀掉拓跋绍和她的母亲贺夫人,诛杀拓跋绍手下亲信武士和作为内应的宦官宫中人员十几人。
十月十七日,17岁的拓跋嗣稳定住局势,继皇帝位成为北魏的第二任皇帝。

听到新皇帝继位的消息,浮动的民心逐渐安定,各部落聚集的士兵也逐渐散去,一场随时可能出现的危机消于无形。
拓跋嗣确实是个能掌控大局的人,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困境。
缩小打击面,只诛杀了弑君的拓跋绍、贺夫人等十几人,其余一概不问,迅速稳定了和拓跋绍有关的其他人的情绪。
纠正父亲晚年的错政,把原来被罢官回家的,在高压环境下不参与朝廷政务的公卿臣僚,全部请回来任用,对被错杀的冤杀的给予平反抚恤,对其家人宗族子弟量才任用。
重新组建了新的领导中枢,诏令长孙嵩、北新侯安同、山阳侯奚斤、白马侯崔宏、元城侯拓跋屈等八人一起仲裁国家的朝政,世人尊称他们“八公”。
重建帝国新的管理机构,让尚书燕凤、封懿等人给自己讲解经书,参与议论政事。任命和自己一直甘苦患难的王洛儿、车路头为散骑常侍,叔孙俊为卫将军,拓跋磨浑为尚书,让贤才李先常住在宫内,随时向他征询意见,被拓跋珪折腾得濒于瘫痪的朝政慢慢恢复了活力。
拓跋嗣的一系列举措,终于把北魏从悬崖边拉了回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