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葛亮拜访刘备未获重视,另寻求宁静孤独,“三顾茅庐”隐含新解

诸葛亮三顾茅庐,意在投效刘备,却未获重视。于是,他选择离开寻求宁静孤独之境。三顾茅庐的背后隐藏着他更深层的内心矛盾和执念,也暗示了他对于事业和友情的坚持和追求。

诸葛亮拜访刘备未获重视,另寻求宁静孤独,“三顾茅庐”隐含新解

三顾茅庐


刘备“三顾茅庐”的故事家喻户晓,《三国志》记载:刘备屯新野,各路英雄纷纷前来拜访,有人来求职,有人给他出谋划策,有人干脆为了看新鲜,瞧瞧刘备到底是个什么人物。这其中顶重要的客人有两位,一位是徐庶,一位是司马徽,两人都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,刘备道:“君与俱来。”徐庶道:“此人可就见,不可屈至也。将军宜枉驾顾之。”于是刘备乃到隆中去见诸葛亮,“凡三往,乃见。”

诸葛亮 与刘备

《三国演义》更是把这件事描写地神乎其神:刘备到了卧龙岗听见有人唱歌,以为是诸葛亮,谁想却不是,原来是一位农夫,这歌正是诸葛亮教给他的。下马亲扣柴扉,出来一位童子,原来诸葛亮不在家,只能返回,在半路上遇见一位神态不凡之人,刘备以为是诸葛亮,谁想又不是,原来是诸葛亮的好朋友崔州平。崔州平又向刘备举荐诸葛亮。刘备更坚定了拜见诸葛亮的决心。几天后刘备再去拜访,遇见一个人以为是诸葛亮,谁想却不是,原来是诸葛亮的朋友孟公威,孟公威又向刘备说了很多诸葛亮的好话,刘备结识诸葛亮的心更迫切了,来到诸葛亮家,出来一位年轻人,刘备刚要下拜,原来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,诸葛亮没在家,刘备只得悻悻而返,这时候关羽和张飞不耐烦了,说要烧掉诸葛亮的房子,不怕他不出来,刘备连忙制止,返回的半道上遇见了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,黄承彦又把诸葛亮吹嘘一番。直到第三次来拜访,这一次诸葛亮在家,正在睡午觉,刘备耐心在门口等待,最终见到了“卧龙先生”。

诸葛亮

作为一部古典小说,《三国演义》里的情节未免有些夸张,但基本符合历史事实。《三国演义》取材于宋代《三国志评话》,严格说来属于罗贯中“编辑”,不是真正意义上的“原创”,这与后来施耐庵“创作”《水浒传》,吴承恩“创作”《西游记》是一样的,这些故事在唐宋就已具备,宋朝达到丰富详实的程度,这时候各个瓦肆里说书的本子不同,有繁琐的,有简略的,明清的“创作家”们对宋朝话本进行了改编,起到的作用是让这些故事变得详略得当,文采斐然。尤其作为历史小说的《三国演义》,罗贯中除了采撷宋朝话本的精华外,还从《三国志》等史籍上取材,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完美结合,这也是为什么有人拿《三国演义》当作历史看的原因。

那么这是否说明,作为史书的《三国志》和作为小说的《三国演义》,其基本情节就是对客观事实的一种记录呢?

桃园结义

答案当然是否定的!

不说《三国演义》的细节充满了虚构,就算作为史书的《三国志》等史料,对同一件事的记载也是不尽相同的,这其中最大的争议来自于“三顾茅庐”!

三英战吕布

比《三国志》稍早出现的另一部史书《魏略》里,对“三顾茅庐”的记载完全不同,并不是刘备三番五次去找诸葛亮,而是诸葛亮率先来拜访刘备,其基本叙述是这样的:刘备在樊城驻军,这时候曹操平定了河北诸地,诸葛亮知道刘备很快就会受到攻击,而刘表性格缓慢,对军事不甚通晓,于是便北行去见刘备。刘备与诸葛亮不认识,见他年轻,便把他与普通客人一起招待。等众位客人都走了,唯独诸葛亮还坐在那里,刘备也懒得搭理他。这时候有客人给刘备送来了髦牛尾巴,刘备素来喜欢编织,便坐在那里编织起来。诸葛亮于是嘲笑道:“我以为将军是个志向远大的人,原来只知道编织髦牛尾巴!”刘备知道诸葛亮不是俗人,便把髦牛尾丢到一边道:“你有什么话要对我说?我这样做是为了忘记忧愁。”诸葛亮道:“将军以为刘镇南与曹操谁更厉害?”刘备道:“刘镇南不如曹操。”诸葛亮道:“将军以为比他们如何?”刘备道:“我不如他们。”诸葛亮道:“现在你比他们都不如,将军的兵士也不过数千,以此待敌,不是毫无办法吗?”刘备道:“我正在为这个发愁呢,该怎么办才好?”诸葛亮道:“现在你的人马不是少,而是属于你名下的少,如果从别处征调军民,则人心不服,你可对刘镇南说,凡是城市里那些游民,都给他们口粮,登记在册,可以让你的人马充实起来。”

诸葛亮

刘备实在想不出增强自己实力的法子,只得依从诸葛亮,后来效果很好,刘备这才想起司马徽所说:“儒生俗士,岂识时务?识时务者在乎俊杰。此间自有伏龙、凤雏。”刘备问是谁,司马徽说:“诸葛孔明,庞士元是也。”刘备明白诸葛亮不一般,便想起徐庶的话:应该亲自去拜访!

刘关张

大凡有才干的人总是“目无下尘”的,诸葛亮就是这样。《魏略》记载:诸葛亮在荆州与石广元、徐庶、孟公威游学,三人对待学问务于精熟,而诸葛亮独观其大略。一早一晚,诸葛亮都会抱膝长啸,对三人道:“你们以后可以当刺史郡守。”三人便问诸葛亮的志向,诸葛亮笑而不答。后来孟公威要回老家,诸葛亮道:“中原的文人才士很多,当官何必一定要回老家?”

诸葛亮

诸葛亮是琅琊阳都人,他父亲诸葛珪早死,因此与弟弟依从叔父诸葛玄,诸葛玄与荆州牧刘表是朋友,后来诸葛玄死去,诸葛亮便躬耕陇亩,喜欢唱《梁父吟》的歌曲。他长得很高大,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、乐毅一般的人物。当地有很多人认为他是个二流子,不赞成他这种“自我感觉良好”的生活方式,唯有博陵崔州平和颍川徐庶与诸葛亮友善,对他的话深信不疑。

耕田

在诸葛亮《出师表》里,写道:“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,苟全性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侯。先帝不以臣鄙陋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,咨臣以当世之事,由是感激,遂许先帝以驱驰。”这是诸葛亮作为当事人自己说的,换言之,刘备“三顾茅庐”确有其事!那么这是否说明,《魏略》记载诸葛亮率先去拜访刘备是不准确的呢?我们先来看一下《魏略》这本书。

出师表

《魏略》是三国时记载魏国的史书,乃魏朝郎中鱼豢私自撰写。也就是说,它不是官方史书。《魏略》原有50卷,后来大部分亡佚,现在只剩下部分残章,散见于《后汉书》、《三国志》、《太平御览》等书。从目前残存的文字看,鱼豢的文笔非常细腻,其记载的史料也与官方有很多不同。


诸葛亮


比如上文提到刘备“三顾茅庐”之事。另外还有蜀后主刘禅少年时被人贩子拐卖之事,《魏略》的记载非常详细:刘备在小沛,曹操忽然来攻,刘备仓皇抛弃家属逃到荆州,刘禅当时只有几岁,逃难时被人贩子拐卖到汉中。建安十六年,关中破乱,扶风人刘括入汉中,从人贩子手里买得刘禅,问其为良家子,养为己子,并为他娶媳生子。这时候刘备的大将有简姓者,到汉中办事。刘禅听说后便找到简将军,诉说自己的身世,简将军问明白后,便告诉张鲁,张鲁乃为刘禅沐浴更衣,送到益州,刘备乃立刘禅为太子!这与《三国演义》里的描述也不同:刘备败走,急忙中把刘禅推下战车,赵云拾起刘禅冲出战阵,救了刘氏血脉!当然,小说的描述更是一种夸张!

赵云

《魏略》对三国时很多史料记载地都非常详实,尤其细节十分丰富。被后来史家誉为“殊方记载,最为翔实。”南朝宋时期,宋文帝以陈寿所著《三国志》流于简略,便让裴松之进行注释,裴松之历时数年注释《三国志》,其中大量引用《魏略》的文字,这一方面补充了《三国志》的粗略之处,另一方面也保存了很多《魏略》里的篇章,为我们一睹《魏略》风采做出了贡献。这同时也说明,鱼豢所著的《魏略》是具有独特史料价值的。比如《魏略》里记载了西方古罗马帝国的部分史料,日本邪马台国的史料,这都是同时期的其他史书所没有的!

魏略残篇

尤为主要的是,作为与《魏略》不同的官方史书,其记载的史料也不能完全相信,比如在《魏略》前后,魏国吴国先后出了几本史书,魏国的有阮籍王沈等撰写的《魏书》44卷,但其中史料多偏向司马氏,被后世讥讽为“多为时隐,殊非实录。”而《吴书》的撰写者韦昭,因为不阿谀当权者孙皓,后被孙皓残酷杀害。这说明,官方钦定的史书,其记载的史料很受朝政左右!像《左传》所记载的:“大史书曰崔杼弑庄公,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,其弟又书,乃杀之。南史氏闻大史尽死,持简以往,既书矣,乃还。”而司马迁为写《史记》也遭受了宫刑,作为记录历史的人,具备这样勇往无前的牺牲精神是极其难能可贵的,这也就意味着,大部分史官是做不到这种程度的,秉笔直书的史官毕竟是极少数!因此,官方的史料我们不必全信,私人的史料也不一定完全不信,在很多时候,私人的记载可能比官方的记录更准确!

三国英雄

《魏略》的记载除了细节的丰富详实外,另外一点就是合于常情,没有舍弃中间一些“琐碎而贴近地气”的细节——这也是《三国志》被讥讽为简略的原因——也没有过于进行传奇性的演绎,变成如《三国演义》般的故事。还是以诸葛亮为例,他足智多谋,但在罗贯中笔下变成了神一样的人物:周瑜让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,诸葛亮满口答应,并且把期限压缩为三天,故意给自己制造难度;施法术借东风火烧曹操战船;找来几个老头小孩在城楼上弹琴,就把司马懿吓得狂奔80里;死掉之后还能再做成一个计策,又把司马懿吓跑;这些计谋奇则奇矣,但实在太过险峻,难怪鲁迅在读过《三国演义》对诸葛亮的评价是:孔明之智近乎妖!也就是说,小说对孔明的美化达到了“不近人情”的程度!过于简略不合常情,过于美化也不合常情!而《魏略》作为一部不受官方影响的史学著作,很好地找到了一种详略得当!

空城计

因此,当我们对《魏略》和其他史料做了一个简单梳理后,对于刘备“三顾茅庐”的了解可能更接近于真实:

诸葛亮受了刘备的怠慢,心里憋着一股气。尤为主要的是在此之前,诸葛亮已经先去拜访了吴主孙权,这是由张子布推荐的,孙权有意留下诸葛亮,但诸葛亮推辞了。有人问他原因,诸葛亮道:“孙将军可谓人主,然观其度量,能尊重我的意见,但是不能让我充分发挥才能,所以我不能留在那里。”由此可见,诸葛亮对自己的才能非常自信,有做成大事的强烈愿望。但是,作为一个年轻人,他再有雄心壮志也不可能老是盲目等待,自我陶醉,因为“酒香也怕巷子深”,他不可能像姜子牙一样等到80岁才被人赏识,他必须亲自去寻找伯乐,或者说谋一个职业。因此,《魏略》中记载诸葛亮率先去拜访刘备,是非常合于常情的!然而,孙权没有度量,刘备没有见识,遇到一位明主很不容易,他心里未免对刘备很失望。此时见刘备来访,也有意要让刘备吃个闭门羹,借此试探一下他的诚心和度量,倘若刘备让自己满意,就尊奉刘备为主,倘若不满意,也就没有必要委屈自己!再者,借此可以抬高身价,一举多得!主意打定,便避而不见。而刘备也展现出自己的诚心,一次不见来两次,两次不见来三次!俗话说事不过三,过犹不及,诸葛亮见时机已经成熟,便出来拜见刘备,答应为他做事!

三顾茅庐

中国文化是一种“史官文化”,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保存了丰富的历史,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不能比拟的。但纷纭复杂的史籍多了也会成为一种负担,孰真孰假很费周折。《魏略》的亡佚是一个历史迷案,现在我们已经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。但鱼豢的价值在于,以私人身份再次发扬了“史官精神”,给后代留下另一种不同的记录。裴松之大量引用《魏略》注释《三国志》完成后,宋文帝称赞《三国志》道:“此书为不朽矣。”说明后世对《魏略》还是相当认可的。当然,我们不一定认为《魏略》的记载完全准确,裴松之引用《魏略》的本意也不在此,而是为了“增广异闻”,为历史保存另一种“可能”,一如我们现在所说的“三顾茅庐”一样!

参考资料:《三国志》,《三国演义》,《九州春秋》

« 上一篇
下一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