趣说前汉演义:第十二回 刘邦崛起,项梁反抗

刘邦崛起,项梁反抗,历史上的这一场激烈斗争在趣说前汉演义中得以精彩呈现。在第十二回中,刘邦以胸怀大志和果断决策,成为了备受人们关注的焦点,而项梁则展现出了勇敢抗争的坚定意志。这场权谋之争充满着复杂的情感和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,让人不禁想要一探究竟。

话说刘邦带着十几个壮士躲进了荒僻的芒砀二山,每天就是钻山沟、穿树林,时不时换个地方,生怕被人发现。没想到的是,竟然有个妇人带着娃儿,轻车熟路地摸到了这里,找上门来。刘邦一看,嘿,这不是自己的老婆吕雉嘛!一家人在这种地方团圆,真是做梦都没想到。刘邦惊讶地问她是怎么找到这里的,吕雉神秘兮兮地说:“你抛下父母,撇下我们娘儿几个,躲到这旮旯里,别人或许找不到,但我可不一样,我会看云气,无论你藏在哪座山头,头顶总有一团云遮着,我就顺着云气找来了。”

刘邦听闻此言,觉得新鲜有趣,不禁联想到了秦始皇说过的话,说什么东南方有天子之气,所以他才频繁出巡,想要镇压这股王气,现在看来,秦始皇死后,这股王气仍在,而我刘邦也许真能担此重任呢!吕雉听后微微一笑,说:“苦尽甘来,谁知道会不会有这一天呢?反正现在我们是苦日子还没熬完,甜头还没尝到。”

原来自从刘邦走后,县令一直等他回来报告,却迟迟没有消息。后来派人打探,才知道刘邦放了囚犯,自己也逃之夭夭了。县令一怒之下,派人搜查刘邦的家,但由于刘邦早已与父亲分开居住,所以家里人幸免于难。但吕雉却因连坐夫罪被捕入狱,秦朝的牢狱又出了名的严酷,再加上吕雉手头没钱贿赂狱卒,于是就被狱卒欺负得厉害,有时甚至对她动手动脚,出言轻薄。吕雉孤苦伶仃,只能咬牙忍耐,受尽了委屈。幸亏有个叫任敖的小吏也在沛县看管囚犯,他和刘邦交情不错,得知吕雉入狱后,尽管吕雉不在他管辖范围内,还是经常来看望她。有一次,任敖听到吕雉哭泣声,同时还伴随着狱卒的呵斥、嘲笑和骚扰声,顿时侠肝义胆发作,冲进去对着那欺负人的狱卒一顿胖揍,两人扭打在一起。闹到县令那里,两边都有理由,任敖说是狱卒调戏妇女,狱卒则说是任敖无故打人。县令也判断不清,只好找来功曹萧何评判是非。萧何认为狱卒知法犯法,罪加一等,而任敖虽然鲁莽,但动机尚可原谅,应该从轻发落。他巧妙地维护了吕雉,指出她作为女性,对丈夫的事情不知情,丈夫犯罪不应牵连到她,不如释放吕雉,显得更宽容。县令采纳了萧何的意见,对狱卒加以惩罚,并将吕雉释放回家。

吕雉出狱后,不知怎么就找到了丈夫的藏身之处,带着孩子直奔芒砀山,一家人奇迹般地团聚了。据说吕雉能够通过观察云气找到刘邦,也许她真的具备这种神奇的能力吧。既然一家人都在一起了,刘邦也不再思念家乡,索性在芒砀山中找了个隐蔽山谷安顿下来。后来,这座山就有了个名字叫皇藏峪,这里就不细说了。

再说陈胜在蕲州起兵反秦,四处传播消息,东南各郡县纷纷响应,杀掉当地的官吏,加入陈胜的阵营。沛县离蕲县很近,县令害怕陈胜攻打过来,打算投降陈胜。萧何和曹参给他出主意:“你身为秦朝官吏,怎么能向‘土匪’投降呢?这样做恐怕会让百姓不服,反而会引起更大的动荡。不如召集逃亡的壮丁,凑个几百人,就能稳住局势,守住城池。”县令听从了他们的建议,派人四处召回流亡的壮丁。萧何又建议县令赦免刘邦的罪名,召回他来帮忙,因为他有领导才能,一定会感激不尽,全力效劳。县令觉得有道理,就让刘邦的小舅子樊哙去找刘邦。樊哙也是沛县人,力气大得很,家里没什么固定产业,主要靠杀狗卖肉为生,娶了个老婆吕媭,正是吕公的女儿,也就是吕雉的妹妹。樊哙能娶到吕媭,估计也是吕公有意撮合,让他们与刘邦形成一个特别的亲家关系。县令看中樊哙与刘邦的亲戚关系,才让他去召唤刘邦。果然,樊哙知道刘邦的具体位置,直接找到了芒砀山,把沛令的意思传达给了刘邦。刘邦已经在山上待了八九个月,期间收罗了一百多个壮士。听说沛令要他回去,便带着老婆孩子和一众兄弟,跟着樊哙回了沛县。

走到半路,刘邦忽然看见萧何和曹参慌慌张张地跑来,他赶紧问是怎么回事。萧何和曹参喘着气说:“之前我们建议县令请你回来,是希望能一起对抗秦朝,可没想到县令突然变卦,怀疑我们是要联合您造反,竟然下令关闭城门,还想把我们俩杀了。幸亏我们俩机警,抢先一步越城逃了出来,现在最紧要的是想办法保护家眷。”刘邦爽朗一笑,回应道:“真是太感谢两位先生一直以来的关心和帮助,我怎么可能忘记这份恩情呢?现在我已经集结了一百多人,咱们先去城里看看情况,再商量对策。”

三人一同返回沛县城下,却发现城门紧闭,难以进入。萧何提议:“城里的百姓对秦朝的压迫早就苦不堪言,虽然现在他们在为县令守城,但如果诸侯纷起,沛县肯定会被波及。不如我们写一封信,劝他们杀了县令,另选可靠的人来领导,这样至少能保全家人。只是现在城门不开,信怎么送进去呢?”刘邦一听,自信满满地说:“这有何难?你赶快写信,我自有办法送进去。”萧何赶紧草拟了一封信,递给刘邦。刘邦看过信的内容,大致意思是:

“秦朝的暴政已经让大家受苦很久了!现在沛县的父老乡亲虽然为县令守城,但诸侯纷纷起义,一旦战火蔓延,沛县必将遭受屠戮。为了大家的生存,不如我们联手除掉县令,选择一位可靠的子弟来领导,这样家园才能保全。否则,我们全家老小白白牺牲,一点意义都没有。”

刘邦把信绑在箭矢上,拉开弓弦,一箭射上城头。城上的守兵拾到箭矢,打开信一看,觉得句句在理,便下城与众乡亲商议。乡亲们都一致同意,决定合力杀掉县令,然后打开城门,欢迎刘邦进城。

刘邦集合众人讨论接下来的行动计划,大家都希望推举刘邦担任沛令,脱离秦朝,独立自治。刘邦谦虚地说:“现在天下大乱,群雄并起,如果选错了领导者,可能会一败涂地,到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。我并非自谦,实在是担心自己德行不够、能力不足,不足以保护父老乡亲,不如另选贤能之人。”众人见刘邦如此谦逊,更加坚定了推选他的决心,并且提到之前卜卦结果显示刘邦最为吉利。刘邦还想推给别人,但无人敢担当,最终只好答应下来。于是,大家共同推举刘邦为沛公,这一年,刘邦已经48岁了。

九月吉日,刘邦正式就任沛公,举行了一系列祭祀活动,树立起红色旗帜,因为之前他曾斩蛇,有老妇夜里哭诉说是赤帝之子斩了白帝之子,所以旗帜均为红色。刘邦任命萧何为丞,曹参为中涓,樊哙为舍人,夏侯婴为太仆,任敖等人担任门客,一切安排妥当后,开始计划出兵。此处简要提及,从此之后,史书记载刘邦通常被称为沛公,不再直呼其名刘邦。

沛公命令萧何和曹参征集沛县青年,聚集了两千多人,派樊哙和夏侯婴领军,进攻胡陵和方与两县,但两地的县令不敢出战,只能紧闭城门防御。正当樊哙和夏侯婴准备攻城时,突然接到沛公的命令,说刘邦的母亲去世了,需要办理丧事,暂时停止军事行动,命令他们撤回丰乡。两人只好遵命,率军返回丰乡。沛公回到丰乡为母亲治丧,暂时停止了军事行动。与此同时,在楚国旧地会稽郡一带,项家叔侄项梁和项羽也杀害了秦朝官吏,起兵起义,集结了八千子弟,在吴中地区纵横驰骋。这里适时插入项梁、项羽起事的背景。

简单介绍一下项梁和项羽。项梁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,项燕在与秦将王翦的战斗中兵败自杀,楚国也随之灭亡。项梁痛失国破父亡之痛,一直想复仇起兵,但秦朝强大,感觉自己手中无兵无权,愿望难以实现。他的侄子项羽,小时候父亲去世,就跟着叔叔项梁生活。项梁让项羽学习写字,项羽学了好几年都没学成,又让他学剑术,还是没什么进展。项梁生气地训斥他,项羽反驳说:“学写字最多能记住自己的名字,学剑术也就能保护自己不受一人攻击,我宁愿学能对抗万人的本事!”胸怀大志,倒也算个英雄坯子。项梁听他这么说,气消了不少,告诉他:“既然你有如此志向,我就教你兵法。”项梁家世代为楚国将领,家中留存有不少兵法书籍,于是就把这些书拿出来教项羽研读。然而项羽性格粗犷,看书时虽用心,却逐渐失去耐心,最终对兵法只是略知皮毛,未能深入钻研。项羽后来成就有限,原因之一就在于此。项梁了解到他的个性难以改变,也就随他去了。

话说项梁因为被仇家举报,摊上了官司,被抓进了栎阳县的监狱。幸亏他和蕲县的狱官曹无咎有些交情,写了封求助信给曹无咎,曹无咎又将信转交给栎阳县狱掾司马欣,项梁才得以减轻罪行,出狱回家。可是项梁出身将门,哪能忍受被陷害,就这么忍气吞声呢?冤家路窄,项梁后来碰到了那个仇人,非要和他理论是非,仇人不肯低头,惹得项梁怒火中烧,竟然一拳一脚,生生把仇人打死。这下又闯下滔天大祸,生怕杀人偿命,被官府追捕,无奈之下,项梁只好带着侄子项籍,逃到了吴中避难。

在吴中,项梁隐瞒了真实身份,假装是别的家族出身,与当地的士大夫交往。他处事果断,明辨是非,深得吴人的信赖和敬服。每次地方上有大型工程或者豪门人家办丧事,都会请项梁主持操办。项梁管理团队,调配人力,做得井井有条,简直就像是在行军打仗一样,这让吴人更加佩服,都乐意听从他的指挥。

秦始皇东巡路过浙江,游览会稽的时候,项梁带着项籍去看热闹。大家都对皇帝的威仪赞不绝口,唯独项籍指着皇帝说:“嘿,这家伙虽然是个皇帝,我看那皇位我也能坐,让我来替代他好了!”这和刘邦当年的豪言壮语如出一辙。项梁一听,吓得赶紧捂住他的嘴:“你可别乱说话,万一被听见,咱们全家都得遭殃!”项籍这才闭嘴,跟着项梁回家。这时候的项籍已经过了二十岁,身高八尺,眼神凶悍,目生双瞳,力能扛鼎,一身蛮力能拔山,整个三吴地区的少年没人能和他比拼勇气,个个都敬畏他三分。项梁看项籍如此勇猛,料想他将来必有作为,便暗中培养了一批死士,私自铸造兵器,静待时机。

陈胜起义,东南地区也开始动荡不安,项梁正琢磨着响应起义,这时会稽郡守殷通派人来召他去商量大事。项梁应邀前去,殷通对他非常客气,还把他请到密室,低声说:“蕲县、陈县已经被攻破,长江以西都叛变了,看来这是天意要灭秦啊!我听说先下手为强,后下手遭殃,我想趁此机会起兵,你看怎么样?”项梁一听正中下怀,笑着表示全力支持。殷通又说:“起兵关键在于挑选将领,我看你最合适不过。另外还有一个勇士桓楚也很厉害,不过他因为犯罪逃走了。”项梁说:“桓楚的确在逃,但我的侄子项籍知道他在哪儿,如果能找到他,那我们就更有把握了!”殷通高兴地道:“既然令侄知道桓楚的下落,就麻烦他去一趟,把他带来吧!”项梁答应了,离开郡守府后,马上回家和项籍密谋了一番,项籍谨遵叔父之命。

第二天一大早,项梁让项籍穿戴整齐,暗藏利剑,一同前往郡守府。到了门口,项梁让项籍在外面等着,等叫到他再进去,并提醒他千万不要出差错。项梁先进去见殷通,禀告项籍已到,在外面候命。殷通问:“他现在在哪里?”项梁答:“他就在门外,没得到您的命令不敢擅自进来。”殷通便吩咐左右去叫项籍。项籍在外边等候传唤,听到里面叫他,便大步走入屋内,来到殷通面前。殷通看着项籍魁梧健硕、粗犷剽悍的模样,非常喜欢,便对项梁说:“真是个壮士,不愧是你项君的侄子!”项梁谦虚地笑了笑:“他只是个愣头青,哪值得夸奖。”

殷通命令项籍去召桓楚,项梁趁机偷偷对项籍使了个眼色。项籍立即拔出怀中的利剑,几步冲上前去,一剑砍下殷通的脑袋,殷通连怎么回事都没明白,就一命呜呼了。项梁捡起地上的郡守印绶,挂在腰间,又拎起殷通的首级,和项籍一起走出房间。刚走了几步,就被一群手持武器的武夫挡住去路。但项籍可是万夫莫敌的猛将,这些人他根本不放在眼里,一声怒吼,挥剑狂舞,剑光闪烁间,就有好几颗人头滚落,其他人吓得步步后退,根本不敢靠近项籍。项籍更是如虎添翼,奋力向前杀去,又砍倒几十人,剩下的武夫吓得四散奔逃,一个都不敢停留。府中的文官也都吓得魂飞魄散,纷纷躲到别的房间里不敢出来。项梁只好自己去找他们,安慰他们不用害怕,说秦朝暴政,郡守贪婪,所以才设计除掉这个坏蛋,现在要干一番大事。这些文官们哪敢有异议,一个个胆战心惊地答应下来。项梁又召集全城的父老开会,解释原委,父老们不敢反抗,都答应配合。随后,项梁派人负责各项事务,自封为将军,兼任会稽郡守,项籍为副将,张贴公告招募士兵。

没几天,就有壮丁陆陆续续报名参军,都被编入军队。项梁又探访当地豪杰,让他们担任军官或军司马。其中有一位豪杰自荐,项梁却婉言谢绝:“我不是不想用你,只是上次某户人家的丧事让你帮忙,你还应付不来,现在我们要干大事,责任重大,不能随意用人。你还是在家里安稳待着,安全得多。”这句话说得那人垂头丧气,怏怏离去。大家越发称赞项梁识人用人,对他愈发敬畏。项梁又派项籍去下面的县邑征兵,项籍带着几百人出发,一路上招兵买马,无人敢与他抗衡,有些人甚至还主动投奔,愿意追随他。项籍很快招到了八千精壮士兵,个个身强力壮,他年仅二十四岁,就成了这八千子弟兵的首领,越发显得威风凛凛。项籍的表字叫子羽,觉得名字太长不方便,就简化了一下,自称项羽,别人也跟着叫他项羽,所以历史上流传下来的,都是项羽这个名字。我在后面的故事里,也沿用了“项羽”这个名字,不再用他的全名了。

这正是:

欲成大业在开端,有勇非难有德难;

一剑敢挥贤郡守,发硎先已太凶残。

哎呀,说到项氏叔侄在江东地区初展拳脚,威震一方,与此同时呢,还有几个不甘寂寞的“草头王”也在各自地盘上称雄称霸。这些家伙个个都有精彩的故事和不凡的经历,不过呢,要说他们的名字、来历以及如何崛起的那些事儿,咱们就先卖个关子,留待下回再细细道来,绝对比看连续剧还刺激哦!记得准时收看下集,别错过这些牛人的人生大戏~

« 上一篇
下一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