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楚定陶之战:为何项梁优势一方输给了章邯?

秦楚之间的定陶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。在这场战斗中,作为优势一方的项梁却最终输给了章邯。这究竟是为什么呢?据历史记载,项梁在战前鼓舞士气,采取积极进攻的策略,但最终未能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,反而在战术上受制于敌人,导致最终失败。通过对这场战役的分析可以看出,战争胜负并非只取决于实力的强弱,更取决于军事策略的灵活运用。

连载系列——秦末汉初风云录

连载系列——秦末汉初风云录开篇!秦汉风云三十年,无数小人物崛起、大人物湮灭

第一章:

秦始皇吃了没历史经验的亏,身后事没安排好,让胡亥捡了宝

蒙氏三代(蒙骜 蒙武 蒙恬蒙毅),一个齐国家族在秦国奋斗的故事

秦始皇给胡亥留下了哪些帝国遗产?

胡亥继承的大秦帝国,看似强大,其实处处漏风

胡亥登基后做了哪些事情,加速了大秦帝国的灭亡

第二章:

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是如何爆发的?

为什么说陈胜称王,犯了农民起义的大忌

张耳、陈馀献计陈胜:缓称王,复六国,直取咸阳

乱世中的门当户对:才华男配富贵女!白手起家的背后,都是因为有个好岳父

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后,造反的积极分子不是农民,是少年

陈胜兵分六路,志在天下!周文大军直取咸阳,章邯天才方案挽救秦朝大厦将倾

武臣听从张耳、陈馀建议,自立为赵王,企图与胡亥、陈胜三分天下

大秦守护神章邯东出函谷关,全歼吴广大军,形势逆转

陈胜称王后遗症接踵而来,各路分兵纷纷拥兵自立,陈胜败迹显露

反秦集团出现争权夺利,各军阀互相残杀,陈胜领袖地位形同虚设

章邯大军直扑陈胜大本营,陈胜败亡!6个月的造反生涯就此结束

第三章:

赵高为什么容不得李斯:搞人和搞事,终究走不到一块

好酒好色的刘邦,为什么能成为沛县造反队伍的带头大哥

项梁项羽是如何起家的?江东八千子弟对项羽来说意味着什么?

刘邦遭老乡背叛看不起,但却被旷世奇才张良看中,这是为何?

项梁项羽以小吃大:天下英豪率军加入项家军,项家军八千变六万

项羽为什么要屠城?

范增为什么不建议项梁自立为王?称王靠的是血统还是实力?

千古第一贤王魏咎:为保百姓性命甘愿投降,为保个人尊严宁死不当俘虏

项梁两度击败章邯!为何楚军的处境却变得更危险

第三章 项羽、刘邦灭秦

第十节 项梁败亡

01

上一篇谈到,章邯坚守濮阳城,项梁久攻不下。

为了尽快拿下濮阳,项梁派人前往齐国求援。

前面说到,田荣被项梁解救后,率齐军杀回齐国,打得新齐王田假一个措手不及,田假逃亡楚国,田角、田间则在赵国避难。

田荣夺回齐国政权后,立田詹的儿子田市为齐王,自己担任丞相,任亲兄弟田横为齐军统领。

按理说,田荣欠了项梁天大的人情,现在田荣是齐国话事人,面对项梁的请求,田荣应该义无反顾才对。

但田荣却提起了条件,田荣要求楚国杀了田假,赵国杀了田角、田间,才出兵援助项梁。

秦楚定陶之战:为何项梁优势一方输给了章邯?

这个条件让楚国这边很是为难。

齐国是楚国的反秦盟友,田假再怎么说也曾是齐王,现在落难逃到楚国,如果楚国杀了他,就显得不仁不义了。

在春秋战国时期,落难贵族逃亡他国避难是很平常的事情,而且逃出去后,也不会有什么生命危险,反而在他国活得很滋润。

其实这很好理解,当年武王伐纣成功后,周朝分封天下,把亲戚和功臣都封出去当诸侯,构建了家国天下的格局,每个诸侯国的君主和公子说起来都沾亲带故,有亲戚来到你家,你总不可能亏待吧。

不过正所谓“一代亲,二代表,三代了了了”,诸侯之间的亲情经过数百年,早就形同陌生人了。

虽然亲情不在,但贵族的传统道德还在,项梁是楚国世家大贵族出身,严守贵族道德,把投靠过来的田假杀了,有违贵族行事作风,当然下不了手。

如果这事换成刘邦,那就没什么心理负担了,早就​咔嚓了田假,换取齐国援军。

02

当然,现在反秦是天下第一大事,楚国杀了田假,田荣就会出兵合围章邯,从大局看,项梁是应该抛弃贵族道德的。

但田荣为个人私利不讲大局,项梁也为个人道德不讲大局,愣是保住田假。

楚国这边没杀田假,赵国那边也遵守春秋时期的贵族道德,没杀田角、田间。

这下子田荣就犯难了,这三人不死,自己在齐国的地位就不稳,于是多次派出外交官做楚国、赵国工作。

齐国的外交官说:“人如果被毒蛇咬了,咬了手就砍掉手,咬到脚就砍掉脚,只有这样才能保命。如今田假、田角、田间对于楚国、赵国来说,重要性远不如人的手脚,为了反秦大局,为什么就不能杀呢?你们留着这三个人,我们齐国就不会出兵,到时候秦军反扑成功,大家都得死,包括这三个人,所以现在你们保他们也是徒劳无功。”

齐国外交官是把道理挑明了,这三人无论如何都要死,不如为了反秦大局,杀掉他们。

死一人而救天下,这笔买卖怎么算都非常划算。

但楚国、赵国的话事人毕竟还遵守着贵族道德,道义大于一切,硬是没答应。

03

既然谈不拢,那就不谈了,田荣愣是不出兵,看你项梁能撑多久。

齐军不来,项梁又攻不破濮阳城,那项梁能不能撤军呢?

从古到今,撤军都是一项非常危险的举动,也非常考验指挥官的能力。

大部队要撤军,就需要留下殿后的部队阻挡敌军乘机追击,殿后的士兵是九死一生,如果这个时候让你来殿后,你会怎么想?

大部分人都会埋怨,凭什么他们跑了,留下我们来送死?

军中一旦出现不满情绪,就会迅速蔓延,撤军就会恶化为军队踩踏式逃亡,这时敌军追上来的话,那军队就只有挨宰的份。

前段时间乌俄战争中,乌军从阿夫杰耶夫卡市撤军,就搞得狼狈不堪,加上俄军不断在轰炸撤军的道路,乌军士兵们把能丢的装备都丢了,只想逃命。

上一篇我们提到,章邯两次败于项梁,但在秦军败退时竟然都没有出现兵败如山倒的状况,可见章邯带兵非同一般。

项梁是名将之后,熟知兵法,当然知道撤军的危险,而且从当时的战况看,项梁统领的楚军是占优势的,没道理优势一方去干撤军这样危险的事情。


04

我们回到那时的战场,项梁两度击败章邯,项羽刘邦联军也斩杀李斯长子李由于雍丘,可谓是声势大振。

项梁起兵以来,可以说是太顺利了,走到哪,胜利就到哪,眼下只要干掉章邯,反秦大业就胜利在望。

人太顺利就容易飘,项梁也不例外,在和军中将领讨论战事时,出现了轻敌的情绪。

正所谓,骄兵必败!

部将宋义看到了危险,就劝诫项梁,说:“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。”

打了胜仗后,将军傲慢轻敌,士兵麻痹松懈,那最终结果还是要吃败仗的。

宋义进一步跟项梁分析当下战局:楚军久攻不下,士气本就被打击,现在还将骄卒惰;而秦军这边,依靠城高坚守,一来养精蓄锐,二来援军不断;如此下去,楚军危险啊。

宋义的战局分析非常到位,但项梁没有听进去。

我们站在上帝视角来看,宋义是对的,项梁刚愎自用了,但如果我们回到战局当中,宋义的分析是不是也有扰乱军心之嫌呢?

成王败寇,项梁最后输了,我们说他是刚愎自用。如果项梁最后是赢了,那宋义的分析就显得太过谨慎、小家子气了。

总之,项梁没有采纳宋义的建议,为了不让宋义继续动摇军心,项梁派他出使齐国,把他打发走。

05

章邯这边,在濮阳城内养精蓄锐,兵力和装备都得到增援后,开始谋划反攻。

章邯也看出了楚军将骄卒惰,于是故技重施,搞起了夜袭。

章邯让全军趁着夜色衔枚疾走,也就是大破魏楚齐三国联军的那套计谋,穿黑衣服、用黑色旗帜,士兵的嘴里都含着小木棍,静悄悄地摸到楚军兵营。

然后在统一号令下,秦军发动偷袭,楚军方寸大乱,被打散的楚军连连后撤,章邯带着秦军主力一路追杀。

逃跑的楚军被秦军追到定陶,两军在定陶展开大战,楚军大败、项梁战死。

章邯的夜袭计谋并不新鲜,为什么屡屡得手呢?

夜袭成功,既需要我方士兵平时训练有素,偷摸到敌方阵地前不被发现,也需要敌方放松警惕。

如果项梁不是轻敌,而是对兵营加强戒备,甚至是对未知的夜袭做足准备,秦军的夜袭就变成自投罗网了。

06

项梁之死,足以动摇天下人心。

项梁是楚国乃至山东六国最杰出的军事将领、也是天下公认的反秦领袖、更是唯一打败过章邯的人,现在也死在章邯手里,从此以后,谁还能与章邯率领的秦军一战?

虽然这次楚军战败并未伤筋动骨,胜败也是兵家常事,但项梁的死带来的情绪影响是最要命的。

项梁死后,楚军惊恐万分,几支偏师不敢再跟章邯打下去,在吕臣的带领下,退守彭城。

而在外攻打陈留的项羽刘邦联军听闻项梁死讯,也马上停止进攻,回师彭城。

项梁之死,给各地秦军都解了围,各路反秦军队纷纷撤军,攻守瞬间互易。

反秦大业到了最危险的时候,谁能挺身而出、力缆狂澜呢?

« 上一篇
下一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