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岁让梨却遭大逆不道罪,孔融惨死于曹操刀下

孔融,字文举,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杰出才子。尽管他年纪尚幼,却以聪慧过人、才华出众而闻名于世。然而,令人惋惜的是,正是因为他四岁时曾经有一次光荣而伟大的行为——让梨,却遭到了曹操残忍的迫害和诛杀。这样一位年少有为却命运不济的人物,其悲惨遭遇引人深思,令人掩卷叹息。

孔融五十六杀时被曹操所杀,并且妻、子皆被诛。曹操杀孔融的原因比较复杂,如下几点:

首先一点,孔融是汉臣,并不以曹操为主公。

官渡之战以前,曹操和袁绍势力都很大,作为北海相的孔融也有自己的小势力。孔融部下劝他依附一方,但孔融觉得“绍、操终图汉室,不欲与同”,并且一怒之下杀了这个劝他的部下。也由此可见,孔融对曹操是相当没好感。

四岁让梨却遭大逆不道罪,孔融惨死于曹操刀下

后来汉献帝被曹操接到许都,是汉献帝征召孔融去做将作大匠,而不是曹操请孔融去的。于是这时候起,孔融就以兴复汉室为己任,每逢朝议或皇帝垂问总是引经据典,其他公卿不过是挂名而已。

与曹操主张不合,从开始就不是一路人,这是孔融后来被杀的主要原因。

第二点,孔融对曹操的行为总忍不住要谤讥。

孔融是个有话就要说的人,一点也不像他祖宗孔子主张的“御人以口给,屡憎于人”。因为太爱呈口舌之利,所以遭招致曹操的厌恶。

官渡之战以后,曹操屠邺城,曹操的儿子曹丕私纳袁熙之妻甄氏。孔融讽刺说“武王伐纣,以妲己赐周公。”这意思是说曹操、曹丕父子讨伐袁氏也并不是为了天下大义,不过是为了一己私利,是看重女色的小人。

后来曹操征乌桓,孔融又讽刺说“大将军远征,萧条海外。昔肃慎不贡楛矢,丁零盗苏武牛羊,可并案也。”这是说宇内乱象纷呈,曹操却浪费兵力去平定本身就萧条的海外。以前比乌桓更远的肃慎还不贡楛矢呢,丁零还偷苏武的牛羊呢,你是不是也一起收拾了?肃慎贡楛矢石弩那是周武王时候的事,而且肃慎远在长白山以北,黑龙江中下游。丁零偷盗苏武牛羊是西汉的事,苏武牧羊在北海,北海在贝加尔湖。孔融说这样的话是对曹操征乌桓莫大的讥讽。

因为站的位置不同,可能孔融看到的只有眼皮底下的事,曹操则要纵观全局,但孔融就是看曹操不顺眼,所以不管曹操的立场,只管自己说得痛快,这种事多了就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。

第三点就是孔融谤讥的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,渐渐开始谤讥时政。

赤壁之战后曹操废三公自任丞相权倾一朝,孔融觉得曹操雄诈渐著,于是更是事事和曹操做对。

曹操颁布禁酒令,孔融坚决反对。曹操说饮酒亡国误事,孔融就说酒之为德久矣。搬出一大堆的理由:先哲帝王无一不是因酒而有德,天有酒星,地有酒泉,尧以酒而建太平,孔以酒而为上圣……夏商以妇人失天下,你是不是还要禁止结婚?总之就是不管当时当世,不论事情背景,一如既往地呈口舌之利就是要驳倒曹操。

禁酒之争还不是最主要的,最主要的是孔融觉得曹操要危及汉室、自成王侯,于是又向汉帝上书“宜准古王畿之制,千里寰内,不以封建诸侯。”这时明显就是冲着曹操去的。孔融名重天下,曹操怕孔融的言论散布开对自己不利,于是有了杀孔融之心。

第四,孔融被在一定程度上是自己作死。基本想说什么说什么,有些言论真是惊世骇俗。

孔融和那个击鼓骂曹的祢衡走得很近,两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点,言行很不附世俗。孔融和祢衡说过一段关于子女与父母关系的话,“父之于子,当有何亲?论其本意,实为情欲发耳。子之于母,亦复奚为?譬如寄物缶中,出则离矣”父亲与子女之间没有什么亲情,因为子女的诞生不过是父亲情欲爆发的结果。母亲和子女之间也没有什么亲情,因为子女在母亲腹中不过像是瓶中寄物,等生出来也就像瓶子里的东西倒出来,两相也就没什么关系了。

孔融是孔子二十世孙,孝悌之道是儒家的重要思想,孔融这种观点真有点给孔子打脸。就算不提家世,这种言论在盛行孝道的东汉也实在是够世人所白眼。单就孔融的言论,放在现在也实在是不太妥当。父母对子女的舐犊之情是人类、甚至是动物的本能,这是子女因为什么原因到世上或是怎么到世上的是两个问题。我个人更愿意理解为孔融并不是真的反对孝道,而是针对东汉末年为了取得察举资格入仕而有意言论过激。但不管什么原因,这也成了后来孔融被构陷而死的一个原因。

最后,在曹操的主使之下“郗虑复构成其罪,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融。”于是孔融被下狱弃市。也就是说,孔融以什么罪名死的不重要,“枉状”既是罗织,唯一重要的原因是与阻碍了曹操的政治主张。

« 上一篇
下一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