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古代历史上,汉武盛世是一个备受推崇的时期。汉武帝刘彻作为这一盛世的代表人物,留下了无数的辉煌与传奇。他开创了汉武帝时期的繁荣景象,治理天下,实行改革,开疆拓土。汉武帝的余晖一直照耀在后世,成为中国历史上永恒的光芒。
汉武帝刘彻(公元前156年-公元前87年),西汉第七位皇帝(公元前141年-公元前87年在位),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战略家、文学家。
刘彻初封胶东王,七岁被立为皇太子,十六岁继承皇位,在位五十四年。
刘彻即位初年,太皇太后窦猗房、皇太后王娡为代表的外戚势力在朝中有很大影响力,刘彻也必须“奏事东宫”,也就是将国家政务向太后汇报。在此期间,刘彻韬光养晦,沉湎于微行和狩猎。同时,他亦进行了一些对外开拓的准备工作和初步活动,如派张骞出使西域、派严助征讨闽越等。
建元六年(前135年)五月,窦太后去世,刘彻得以完全掌权。匈奴又派人来汉朝要求和亲,朝中分为大行令王恢为首的主战派和御史大夫韩安国为首的主和派,经过一番争论,刘彻采纳了主和派的主张,准备再韬光养晦一段时间。到了元光二年(前133年),王恢根据商人聂壹的建议,向刘彻提出了马邑之谋,试图利诱匈奴军臣单于入境,在马邑谷中设伏灭之。刘彻批准,但该计划因行动不周而没有成功,王恢下狱自杀。
元光五年(前130年)或元光六年(前129年),匈奴兴兵南下直指上谷(今河北省怀来县)。汉武帝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。武帝分派四路出击:卫青出上谷,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(治代县,今山西大同、河北蔚县一带),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(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),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兵。四路将领各率一万骑兵,迎击匈奴。卫青首征,果敢冷静,深入险境,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,并在龙城之战中,首虏七百人,取得胜利。 龙城之战,是自汉初以来对战匈奴的首次胜利,为以后汉朝的进一步反击打下了良好的人心基础。
武帝元朔二年(前127年)主父偃上书武帝,建议实行《推恩令》;不久正式实行;同年,卫青收复河朔之地,驱走白羊、楼烦王,筑朔方城,设置朔方郡、五原郡,自内地迁徙十万人到两地定居,并且修复了秦时蒙恬所筑的边塞和沿河的防御工事。此役之后,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被解除,汉朝还建立起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方基地。
武帝元朔三年(前126年)张骞出使西域归来,历时十三年。张骞这次远征,未能达到同大月氏建立联盟,以夹攻匈奴的目的,但产生的实际影响和所起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成功。秦始皇北却戎狄,筑长城,以护中原,但其西界不过临洮,玉门之外的广阔的西域,尚为中国政治文化势力所不及。张骞第一次通使西域,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以西。自此,不仅西域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,而且中国同中亚、西亚,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。
张骞还对广阔的西域进行了实地的调查研究工作,不仅亲自访问了西域各国和中亚的大宛、康居、大月氏和大夏诸国,而且从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乌孙(巴尔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)、奄蔡(里海、咸海以北)、安息(即波斯,今伊朗)、条支(又称大食,今伊拉克一带)、身毒(又名天竺,即印度)等国的许多情况。回长安后,张骞将其见闻,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报告,对葱岭东西、中亚、西亚,以至安息、印度诸国的位置、特产、人口、城市、兵力等,都作了说明。
元狩四年(前119年)春,汉武帝以十四万匹战马及五十万步卒作为后勤补给兵团,命卫青与霍去病各率领五万骑兵,步兵和运输物资的军队十万余人 ,兵分两路,跨漠远征,共同打击匈奴。漠北之战击溃了匈奴在漠南的主力,逐渐向西北迁徙,十几年内再无南下之力。汉军占领了朔方以西至张掖、居延间的大片土地,保障了河西走廊的安全。
元鼎四年(前113年),刘彻派安国少季、终军等出使南越,说服南越王赵兴内附。但南越丞相吕嘉不愿归汉,于翌年杀死南越王赵兴及其母汉女樛氏,安国少季、终军等汉使亦遇害。刘彻遂派路博德、杨仆等发兵消灭南越,设置南海等九郡,将今广东、广西、海南以及越南中北部地区并入版图。此后几年,又陆续平定西羌、卫氏朝鲜、东越、西南夷等政权或民族,将今青海东部、朝鲜半岛北部、云贵高原等地并入版图。
元鼎四年(前113年)六月,汾阴出土宝鼎,被认为是祥瑞之兆,此后刘彻命令讨论封禅事宜,并在三年后完成封禅泰山的盛典,改元元封。元封元年改元是有史记载第一次有诏书的年号。
武帝太初元年(前104年)改正朔,易太初历,以正月为首(原以十月为首)。汉承秦制,沿用颛顼历,以十月为岁首。刘彻命邓平、唐都、落下闳等据天象实测和长期天文记录,另造新历,于太初元年(前104年)颁布,是为太初历。太初历采用夏正,以正月为岁首,采用二十四节气,首次规定以没有中气的月分为闰月,并计算出交食周期和推步五大行星位置的方法,具有划时代的意义。
匈奴经过十余年“休养息士马,习射猎”,元气有所恢复,再加上卫、霍已死,便拒绝按刘彻要求派太子入质汉朝,重新成为汉朝边患。刘彻下诏征讨匈奴,企图彻底解决匈奴问题。然而前后数次征战皆不利,造成民力疲敝,到元封四年(前107年),关东流民超过二百万人,不在户籍者四十万,出现了“城郭仓廪空虚,民多流亡”“天下虚耗,人复相食”的局面。
征和二年(公元前91年),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人告发为巫蛊咒武帝,与阳石公主通奸,公孙贺父子下狱死,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、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皆坐诛。武帝宠臣江充奉命查巫蛊案,用酷刑和栽赃迫使人认罪,大臣百姓惊恐之下胡乱指认他人犯罪,数万人因此而死。
江充与太子刘据有隙,遂趁机陷害太子,并与案道侯韩说、宦官苏文等四人诬陷太子,太子恐惧,起兵诛杀江充,后遭武帝镇压兵败,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相继自杀。壶关三老和田千秋等人上书讼太子冤,终于清醒过来的武帝夷江充三族,烧死苏文。又修建“思子宫”,于太子被害处作“归来望思之台”,以志哀思。此事件牵连者达数十万人,史称巫蛊之祸。
征和四年(前89年)春,刘彻亲赴东莱求仙,适逢暴风骤雨,流高潮涌,无法出海,停留十余日后返还。《资治通鉴 卷二十二 汉纪十四》:春,正月,上行幸东莱,临大海,欲浮海求神山。群臣谏,上弗听;而大风晦冥,海水沸涌。上留十余日,不得御楼船,乃还。……三月,上耕于距定。还,幸泰山,脩封。庚寅,祀于明堂。癸己,禅石闾,见群臣,上乃言曰:"朕即位以来,所为狂悖,使天下愁苦,不可追悔。自今事有伤害百姓,糜费天下者,悉罢之。"田千秋曰:"方士言神仙者甚众,而无显功,臣请皆罢斥遣之。"上曰:"大鸿胪言是也。"于是悉罢诸方士候神人者。是后上每对群臣自叹:"向时愚惑,为方士所欺。天下岂有仙人,尽妖妄耳!节食服药,差可少病而已。"
同年,搜粟都尉桑弘羊等请求在轮台屯田,建议在轮台戍兵以备匈奴,汉武帝驳回其建议,并下诏反思,并强调“当今务在禁苛暴,止擅赋,力本农,修马复令以补缺,毋乏武备而已”。 自此以后,刘彻不再出兵,而且封丞相田千秋为“富民侯”,表明与民休息之意;又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,让他推广代田法和先进农具。
后元元年(前88年)刘彻已年近七十,时日无多,开始安排后事。刘彻诸子中,齐王刘闳早死,昌邑王刘髆因刘屈氂之狱而被排除出皇位继承序列,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因违反法度而被疏远,刘旦派来请求入京宿卫的使者亦被刘彻斩杀,以示警告。这样一来,幼子刘弗陵成为唯一人选。刘彻为防止后宫干政,杀了刘弗陵的生母赵婕妤 ,并安排霍光、金日磾、上官桀与桑弘羊四人为辅政大臣,确保自己身后政局的平稳过渡。
《汉书 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传第四十四》:后元二年,武帝疾,往来长杨、五柞宫,望气者言长安狱中有天子气,于是上遣使者分条中都官诏狱系者,亡轻重一切皆杀之。内谒者令郭穰夜到郡邸狱,吉闭门拒使者不纳,曰:“皇曾孙在。他人亡辜死者犹不可,况亲曾孙乎!”相守至天明不得入,穰还以闻,因劾奏吉。武帝亦寤,曰:“天使之也。”因赦天下。
不久后的二月十二日,弥留之际的刘彻正式下诏立刘弗陵为皇太子,次日,霍光、金日磾、上官桀、桑弘羊在刘彻卧室内床下拜受顾命。二月十四日,刘彻驾崩,三月下葬于茂陵。谥号孝武皇帝。刘弗陵即位,是为昭帝。
《汉书 卷六 武帝纪第六》:二月,行幸盩厔五柞宫。乙丑,立皇子弗陵为皇太子。丁卯,帝崩于五柞宫,入殡于未央宫前殿。三月甲申,葬茂陵。
太史公曰:汉兴五世,隆在建元,外攘夷狄,内修法度,封禅,改正朔,易服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