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《凌烟阁二十四功臣》中,秦琼作为名气最大的一位,却常常被排在最后一位,这引起了许多人的疑惑。秦琼以其过人的勇武和智谋,成为了唐朝历史上备受瞩目的一位将领。他在战场上屡立战功,被誉为“四大名将”之一,具有极高的声望和威望。然而,他却始终谦逊低调,不喜显露于人前,这或许正是他在排名上被放在末位的原因。

贞观十七年(643)二月戊申(二十八日),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在凌烟阁给二十四名功臣画像,这就是著名的“凌烟阁二十四功臣”。
此时的唐太宗李世民已然四十岁,唐朝已然屹立世界之巅。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位功臣,他便叫来大画家阎立本,让他绘制了二十四幅功臣画像,并将其挂在凌烟阁表达纪念。
关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排序问题,民间也一直是众说纷纭。有的按官职品阶来排,有的说按照李世民的喜好器重程度来排。
其实,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非按照功劳大小或者喜好排名,而是在贞观十七年,唐太宗选出二十四个功臣后,按照最高官职排名。贞观十七年已经去世的人,此时已经获得赠官,因而排在前面。
按照古代的惯例,皇帝会在大臣死后对其进行追封,而追封的官职往往品级很高。这样一来,去世的大臣官职一般就会比在世得更高,在凌烟阁排列时,已经去世的便会位居前列。
李世民“图功臣像于凌烟阁诏”的原文保存了下来,收录在《全唐文》第七卷中,该诏书明确列出的二十四功臣的排序如下:
第1位:长孙无忌,李世民的大舅子,在大唐建立之前的战争中,功劳并不突出,后来,主要参与并策划了玄武门之变。
第2位:李孝恭,是李世民未出三服的兄弟,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,得到了李世民的猜忌,但是,碍于李孝恭的赫赫战功和他在李氏家族中的威望,李世民还是把他列入了第二位功臣;
第3位:杜如晦,参与策划了玄武门之变,与房玄龄有“房谋杜断”之称;
第4位:魏征,本属太子李建成集团,玄武门之变后,归服了李世民;
第5位:房玄龄,能谋善断,参与并策划了玄武门之变;
第6位:高士廉,与长孙无忌、侯君集等人日夜劝谏李世民,诛杀李建成与李元吉,并在刺杀之前释放在押犯,发给他们武器,配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;
第7位:尉迟敬德,此人是李世民的铁杆粉丝,早期勇冠三军,屡立战功;后期,参与了玄武门之变,并杀死了李元吉;
第8位:李靖,南平萧铣和辅公祏,北灭东突厥,西破吐谷浑,为大唐的建立及发展立下不朽功勋,在玄武门之变前与李世民通过气,但是,没有反对李世民,也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;
第9位:萧瑀,在玄武门之变前与李世民通过气,但是,没有反对李世民,也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;
第10位:段志玄,李建成一直想谋害李世民,不惜重金贿赂段志玄,企图收买他,段志玄坚辞不受,并告知李世民,后来参与了玄武门之变;
第11位:刘弘基,没有直接参与玄武门之变,但是,开唐有功,是李世民幕府中重要成员之一;
第12位:屈突通,参与了玄武门之变,并随后,按照李世民的旨意赶往洛阳,防止洛阳发生动乱;
第13位:殷开山,没有直接参与玄武门之变,但是,开唐有功,是李世民幕府中重要成员之一;
第14位:柴绍,李渊的闺女女婿,与李世民走得比较近,但是,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;
第15位:长孙顺德,参与了玄武门之变,与秦叔宝等人追击李建成余党;
第16位:张亮,在洛阳执行收买豪杰任务,为发动玄武门之变做准备;
第17位:侯君集,早年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,后来,与尉迟恭一起劝谏李世民早下决心,与李建成做个了断,在玄武门之变中,侯君集率领士兵控制了唐高祖和其余文武大臣;
第18位:张公谨,在徐世勣等人的推荐下成为李世民府中的幕僚,玄武门之变中,张公谨勇力过人,独自关闭大门,将李建成的军队挡在了门外;
第19位:程咬金,开唐有功,参与了玄武门之变;
第20位:虞世南,与欧阳询、褚遂良合称“初唐三大家”,没有直接参与玄武门之变,是李世民幕府中重要成员之一;
第21位:刘政会,没有直接参与玄武门之变,是李世民幕府中重要成员之一;
第22位:唐俭,没有直接参与玄武门之变,但是,在贞观三年,奉命说降突厥,曾配合李靖生擒颉利可汗;
第23位:李勣,也就是徐世勣,又称徐懋功,是唐朝开疆拓土的主要人物之一,在玄武门之变前与李世民通过气,但是,没有反对李世民,也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;
第24位:秦叔宝,曾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,为大唐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。
很多人说秦叔宝排名倒数第一,是因为未参加玄武门之变,在李世民的一众心腹中属实靠边站了,且秦叔宝死后封秦叔宝的赠官徐州都督、胡国公也不过三品之职。至于他有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,众说纷纭,但《旧唐书》中明确记载秦叔宝参与了这次政变,不过,其他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此事。
而实际上,秦叔宝排名垫底,与他去世早也有很大关系。唐太宗建凌烟阁画像时,秦琼已去世5年了,也可以从另一方面看出,其为唐朝做贡献的时间并不长久。